黎家一门三进士,民表凭诗寄深情

点击数:2550      字体:[增加    减少]

古人“学而优则仕”,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成了踏上仕途的独木桥,但要经过层层筛选,过五关斩六将,也实属难事。而在从化温泉镇新南村黎贯之家,其祖孙三代却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出了三位进士,成就了“一门三进士”的传奇。与仕途无缘的黎民表,则以诗文书画著称,并享有盛誉。

黎贯——铁面无私,敢于进谏

黎贯字一卿,明代从化韶洞(今灌村)人。13岁能写诗,16岁考为秀才,正德二年(1507年)考中举人,被朝廷任命为建平县教谕一职。当时江东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生下女孩多半把她淹死,黎贯一上任就报请监司严加禁止,废除了当地的陋习。同时,他还捐资修整名宦祠,亲自写文章记载名宦事迹。

正德十二年(1517年),黎贯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一上任就向皇上反映火甲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得到了皇上的批准。后来奉命前往福建清查军饷,当时镇守的太监伙同藩臣贪污军饷,于是便托人请求免受处分,但黎贯按章进行查处,追回军饷13万两、粮食26万担(约1.3万吨)。在正德末年,粮食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黎贯按开国之初与正德年间税赋收入上缴宫中的数额,斟酌轻重,制定了一系列得力的法律条文,他还建议户部,对任职期满的官员,要其完成粮食任务后才能调任,否则就降职处罚。嘉靖年间(1522-1566年),“流贼”从山东起事,黎贯便奏请皇上设立总制大臣管理军事,同时请两广实行“雕剿之法”,主张仿效古人五户联保的办法,互相保护,一方有事,四方救援;地方上发现“盗贼”,准许地方官随时派军征剿,可以先剿后奏,避免因文书往来而延误战机;地方上可以选练精壮军士,以配合官军对付“流贼”,征调来的老弱残兵,则遣散回乡,以节省开支,加强精壮军士的给养。皇上采用了黎贯的奏疏,两广从此推行此法。

后来,黎贯因父死回乡守孝7年。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回京复职,执掌河南道事。就在黎贯复职之时,听闻朝廷正在议论修正祭祀典礼,要削去孔子“文宣王”的爵位,黎贯认为事关重大,要慎重考虑,并联同同僚集体上疏而触怒了皇上,黎贯等人被送进牢房。后来,皇上将黎贯削职为民,黎贯从此隐归故里,闭门谢客。

黎贯一生才华横溢,在文学和诗词方面造诣颇深,著有《台中稿》《使闽稿》《西巡稿》共12卷,文集6卷,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离世,终年67岁。

黎民衷——英勇剿匪,英年早逝

黎民衷字惟和,是黎贯第二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中举人,4年后考中进士,被授予行人官职,还先后任过吏部稽勋司主事、稽勋员外、验封郎中、广西粮储参政、浔州府(今广西桂县)知府等职。

黎民衷以为官清廉正直出名。他在任行人官时,曾经3次奉诏传旨,出色地完成使命。回到景州后,即被提升为吏部稽勋主事。当时的宰相王国光十分赏识他,经他撰写的考核官员功过的文章,清谨如一,于是再晋升他为稽勋员外,任满3年又提升为验封郎中。黎民衷为官正直无私,秉公而断,拒绝请托。曾经有人想谋求王府科官职,但黎民衷就是坚决不肯答应,拒绝了那人的买官请求,还因此而结下了怨恨。

后来,因为遭朝中人妒忌,被皇上调到广西任粮储参政。他到任后严禁贪污受贿、关心民众疾苦、剔除弊端陋习、杜绝铺张浪费,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7月,任浔州府知府,对于部下赠送的礼物,黎民衷都一一拒绝了,屡教不改的,实行鞭打处理,从此端正了官门风气。

在他任浔州府知府那年的年廿四,当地一群以“银豹”为头领的贼匪潜入浔州城抢劫藩库。当时,贼匪人多势众,大家都不敢和贼匪搏斗,任凭那些贼匪肆意掠夺。黎民衷闻讯,穿起官服冲了出去,也不顾手下人的劝说,带着守库的官兵奋勇杀“贼”。由于贼匪人多,黎民衷寡不敌众,导致身上多处受伤,便与守库的官兵退回衙门。黎民衷身负重伤,但仍然记挂同僚,在他临死之前,还努力用最后一口气问了一句:“各位同僚现在哪里?库中的财物还在吗?”

说完,便气绝身亡了,当年他才47岁。后来,抚按向朝廷报告了黎民衷的事迹,朝廷中人人悲伤痛戚,为失去一个好同僚而惋惜万分。当朝的皇帝还专门下诏,赐安葬银百两,派官员护送黎民衷的灵柩还乡。当地百姓听到黎民衷战死的消息,都痛哭流涕,请求把他送进名宦祠供奉祭祀。

黎民衷为当地百姓谋福祉,他的事迹至今还在广西桂县一带被广泛流传。

黎邦琰——为官一方,造福百姓

黎邦琰,字君华,是黎家的长子嫡孙,自幼聪明,15岁补为诸生,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隆庆四年(1571年)考中进士,被授予临川县令。

黎邦琰上任后,按照父亲黎民表的教导,向叔叔黎民衷学习为官之道,竭力节省开支,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为了抑制一帮狡猾的贪官污吏,黎邦琰决定严肃政风,公布了征收租税的法规,使狡诈的官吏无机可乘。而作为一个地方官员,黎邦琰在维持地方治安,防匪防盗方面更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花园一带的“盗贼”四起,弄得民不聊生,当地的群众是闻“贼”色变,黎邦琰决定先下手为强,便组织了老百姓队伍,出其不意突然出击,一夜间铲平了贼窝,将这个横行无忌的盗贼团伙连根拔起,解除了盗贼对地方上的威胁,受到老百姓的连连称赞。

此外,黎邦琰还曾经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学宫、主持修县志、铲除奸贼等等,多次受到了朝廷的嘉奖。那年,黎邦琰的母亲去世,便回乡奔丧,在家守孝,待守孝期满,补任定陶县令。后因政绩彪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被征调为吏部稽勋司主事,专门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不久,其父卧病在家,黎邦琰便向皇帝请求辞官归乡,但父亲却未能等到儿子归来,当黎邦琰才走到江西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再一次守孝期满,黎邦琰这次被补任为司中郎,不久又被提升为江西右参政,分管南昌、上饶、九江三个地区。

黎邦琰一到江西,马上集中精力训练水军和陆军,分散兵力把守要塞。适逢那时候有一群“黄梅贼”在江上流窜抢劫,黎邦琰便调动兵力镇守湖口,发动境内的民兵清剿“黄梅贼”。由于黎邦琰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黄梅贼”不战而败,地方的治安也得以安宁。

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于积劳成疾,黎邦琰在辞官回乡不久后便去世了。他留下的著作有《旅中稿》《南秀堂稿》《洞石稿》《陈岩野集》《广东文献》《粤东诗海》《粤台徵雅录》等。

黎民表——怀才不遇,潜心诗书

黎民表字惟敬,号瑶石山人,是黎贯的长子,9岁能文,13岁考中秀才,20岁考中举人,名列第6名,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黎民表却多次会试落地而打算归隐罗浮。后来,被安排在翰林院当孔目,两年后以其流畅的文笔得到上司的赏识,升任吏部司务、户部浙江司监、郎中、河南布政司参议等官职。期间,黎民表曾预修《世宗实录》《穆宗实录》;朝廷中比较重要的公文,大多出自其手:他还奉旨写了很多诗文,都讽喻得体,先后得到皇上帛金、文绮的赏赐。

黎民表虽有满腔抱负,但却空有大志而未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黎民表写下了“燎烟午夜砌明楼,玉配追趋拜委裘”,以怀念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的盛况。此外,还有“手提三尺定咸京,黄屋东归父老迎。今日丰碑荒草没,行人犹记沛乡名”“孤剑时鸣孔,雄心郁不平”“属国浅才还一试,岂能垂老事元经”“纵有明珠在,无缘答圣朝”等诗句,夹杂了他异常复杂的心情:一时想干预社会改革现状、关心民众,一时又厌倦尘寰、自求解脱;一时想出世,一时想入世……但无论怎样,他的诗主流还是可以肯定的,当中很多名作都表现出追求光明、激情高昂的格调,富于积极进取的精神。

黎民表虽然长期在官场中,但清贫简朴。万历七年(1579年),他辞官返回家乡,在广州越秀山建了“清泉精舍”,以读书写作为乐,曾参与编修《广东通志》《罗浮山志》《从化县志》续志,著有《瑶石山人诗稿》《北游稿》《养生杂录》等文集流传于世。正因为黎民表的诗在内容方面能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反映现实,表现爱国忧民、伤时愤世的思想,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形式方面手法灵活、新意迭见,语言朴实,不会故弄玄虚,因此,后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

黎民表能诗擅赋,声名远播,所著《瑶石山人诗稿》十六卷,流传的诗作1600多首。嘉靖年间,他与欧大任、梁有誉、李时行等5人结社于南园,重振诗学,人称“南园后五子”。明代文学家陈子龙称“民表的诗清华切秀”。文学批评家王世贞赞他的诗“和平典雅,在建安和梁陈之间,婉转抑扬,是诗歌全盛时期的遗晌”,并赞誉“无愧大小雅财者,仅民表一人而已”。也就是说,只有黎民表~人才算得上有才气……诸如此类的赞誉无数,可见黎民表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黎民表不但诗写得好,而且擅长书法,他的字写得相当漂亮,擅长正、革、篆、隶书各种字体。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曾感叹道“继我之后,就只有民表了!”现在从化温泉镇新南村新屋围樟脑山的~个小山坳上,有一块巨大而平整的砂质岩,上面的“寿”字石刻就是黎民表题刻,这也是他留给家乡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纪念。“寿”字字体为隶书,高3米,宽2. 8米,右下落款为行体“韶山子书”。“寿”字下20米处,刻有“小桃源”题字,字体为行书,在“小桃源”下,又刻有“中心山”题字,无落款。此处于2002年9月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清雍正八年(1730年),《从化县志·古迹志》有文记述这些题字,文为“寿字石,在丹井上,宽广大,镌寿字,大又余”。

(资料来源:《流溪河故事》胡佳慰整理)

【关闭页面】

上一篇:从化县署的变迁

下一篇:先贤踪迹,雅士情怀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