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风骨”一一明代从化学宫

点击数:2979      字体:[增加    减少]

图片来源:从化光影小分队

作为一个文化旅游者,我总想在一个城市寻找一些历史的遗迹。街口寻古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明清时期从化有四大名亭:明正德年间的济川亭、清康熙年间的半忧亭、见山亭、观澜亭。扫兴的是:县志上全部写着“今已无存”。再翻翻文物部分,简略得不能再简。除了12座宋、明坟墓外,似乎只有一个“大部分设施遭破坏”的学宫。好在还有个学宫!我决定去造访。

图片来源:《流溪河故事》

 从化学宫又称“文庙”孔圣殿,在今国家级示范学校一一从化中学内,它由从化立县后的第三任知县钟鲸亲自规划设计,当时县政府刚从今花都新华镇横潭迁来“街口”,清雍正版县志称:“凡城池馆署位置皆出鲸经画。”明弘治八年(1495)江西庐陵人知县刘宏开始动工兴建,历时四年而建成。该殿高15米,面宽12米,深10米,宽五间,深五间,上盖重檐歇山顶式,檐前为蓝色花纹琉璃瓦,殿脊也是蓝色花纹琉璃瓦。殿内8根直径为45厘米的红色木柱,承受着4个斗孔的大式梁架,梁架承受着殿脊梁。

康熙年间,从化学宫被洪水冲垮。知县郭遇熙到任后,带头捐出他的全部薪俸,并发动官员士绅捐资。择吉在康熙三十(1691)二月动工,委派巡检贾光禄来主办。从大殿以下,包括后边的明伦堂、启圣祠,两旁有名宦祠、乡贤祠,文庙的后背焕然一新。大殿的前面有戟门、泮池,池上建有一座石桥,池的南面是欞星门,石柱双阙擎天,使得文庙的正面更加雄伟壮观。其他还有土地庙、儒林坊、青云路、斋戒房、宰牲所。工程在同年七月份完工。

过了二十多年后,县令萧侯到任第二天,就专程去学宫拜祭,看到学宫前地基浅窄,左右两坊又未建。刚好学宫前“俞嶙祠”被暴雨冲倒,萧侯决定扩建。学宫欞星门外扩地建坊的工程费用总共用了三百多两白银,其中有四分之三是大家捐助的,四分之一由萧侯捐俸。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动工,落成于翌年二月,同时还修整了罗官街县宫前的小石路,旧的地盘扩大了三分之一,墙外约有一丈五尺的地方作为来往通道,写了“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大字,刻在左右两坊石上。

据统计:明朝时全国有孔庙多达1500多座。这些孔庙开制基本相同,采用四合院制度,最外有万仞宫墙(即照壁),墙内是泮池(学校前的水池),池北为牌坊(欞星门),院内正面为大成殿,祀孔子神像。左右有东西庑(读“午”,大殿周围的屋子)屋。大成殿后除有祀奉孔子父母的“启圣祠”外,还有“明伦堂”等建筑。从化的孔庙在形制上当然不能例外。

第一次去寻访从化学宫是在傍晚,我在黄昏时分走进了从化中学,从寓意“厚德明理、仁爱向善、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树门进入,经过一个偌大的运动场,在与莘莘学子的摩肩接踵中,飞鸿一瞥般地看了看观川亭、君子亭、校友亭,便直奔学宫而来,来到心仪已久的学宫孔庙前。

史料记载中明清时代的从化学宫曾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同样有宫墙、牌楼、戟门、欞星门、泮池、泮桥、斋房、祭庭、三进大殿、东庑、西庑、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堪称是整个从化的文化集聚区了。

眼前的学宫是一座大殿。历史上的从化学宫多灾多难,清顺治十六年(1659)新任从化知县的山东临淄人孙绳在《重修学宫记》中记述:我奉命到从化来任职,一到职即去祭祀学宫(孔庙)。只见“荒凉满目”。问问当地乡绅,都说因改朝换代,两拨兵马入广东,“蚁聚蜂屯”砌炉炼铁,用学宫作铸炮工场,致使墙倒屋塌,“止存圣殿(今文庙),尚系羹墙(尚可以追念前辈和瞻仰圣贤)”。

学宫衰落的原因,岂止因一次改朝换代?明崇祯元年(1628)六月,大风袭击从化县城,文庙檬星门石柱被刮断,明伦堂倒塌。清顺治十四年(1657)四月,台风再次袭击,松树都被连根拔起,槿星门也被吹倒了。抗战时期,因日寇狂轰滥炸,学宫大殿内外很多建筑毁于战火。

我们与孙县长一样,站在“止存圣殿,尚系羹墙”的学宫门前的广场上,瞩目瞻仰这座“变海隅为邹鲁阙里”的大殿。这是一座高达15米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它出檐深远、屋面凹曲、翼角翘起、轻盈飞动。这种带有强烈中国风的古典建筑常被人们称为“千年不变的大屋顶”。孔庙在大屋顶,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诉求。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里,孔庙是时空和心灵的延展,它是古建筑理性的代表,反映出天理、地理、物理、伦理、心理的高度统一;凝聚了“天、地、人”的三才合一。飞檐向上,是体会“天道”,要上天空飞翔的意象;垂脊趋下,是俯视地面与“地道”相通的表现。天,地与人纵横结合,完美和谐。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学习,能不青云直上?

从化学宫屋顶的平脊塑有岭南风格的彩绘和龙腾于海、鱼跃龙门等屋脊兽,一眼看去就明白建造者的良苦用心。但当我看到重檐之间东西各有一头非常醒目瑞兽时,我思索良久。这两只全身披着金色毛发、张着大嘴、露出獠牙,全都在笑的神兽,是老虎?狮子?还是麒麟呢?直到用长镜头拉出头上一只兽角时,才敢确认,这是岭南泥塑的两个麒麟。

孔庙圣殿上为什么要塑麒麟昵?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典故: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时,曾遇怪兽麒麟,认为是不祥之兆。到了西汉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推到了宗教教主的地位。于是,孔子遇麒麟的传说就被赋予了神化色彩,认为麒麟是仁瑞之兽,孔子因遇麒麟而知天命,遂作《春秋》。于是,麒麟便作为图腾高踞在孔庙之上了。

从化学宫大殿建筑青瓦石柱,殿外回廊。楼宇的上层高挂着一块蓝色匾额,写的是“先师殿”三个大字。斑驳的朱红木门上方,赫赫匾文是“金声玉振”,两旁对联为:“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此乃清世宗雍正皇帝撰书曲阜孔庙大成殿门联。

先师殿内供奉有孔子像有万世师表、道冠古今、德侔(读“牟”相同)天地、太和元气等匾额,都用整块原木雕刻而成,每块重达数百斤,也堪观瞻。

与国内诸多孔庙先师殿相同的是,陪伴孔子的照例是亚圣孟轲、宗圣曾参、述圣孔伋、复圣颜回“四配”。但我在从化学宫的孔子庙里发现了一点小小的不同,即在孔子塑像身后贴了一块铭牌,上面是孔子的最得意门生颜回称颂孔子的一段话: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是说: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夫子教人循循善诱,用文章博大我,用仪礼约束我,我想停下来都不能,我竭尽力才力,但孔子及其道,如峻绝高山立在面前。虽然想跟从他,但我无路可以到达啊。

不过,好像孔子自己并不认同这些“拍马屁”的话。《论语》上就说,“子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在先师殿里读读这样的话语,觉得怪有意思。

记得第一次到访时,因为天色近晚,我在先师绕行一圈后,信步走到对面从化中学图书馆的楼下,意外发现此地有一石牌,上书“杏坛,丁亥年仲春建”。看看碑石,已有残破,不像是新刻的。这引起我的兴趣。“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这块碑是何时、何人所立呢?

我后来认真查考了一天,发现自明代弘治八年(1495)开始兴建学宫至今,“丁亥年”分别有2007年、1947年、1887年、1827年、1767年、1707年、1647年、1587年、1527年共9个。可惜史书上均无修建学宫的记载,不知石碑后面有什么故事。

没想到我全部猜错了,直到我第二次来到这里,见到从化中学校长邱榕基,这才搞清,自己前次盲人瞎马似的乱闯乱猜,全部不着边际。立这块“杏坛”石碑的人,就是站在我身边微笑着的校长邱榕基。

与古代许多著名书院的山长一样,站在当年“弟子读书,孔子弘歌鼓琴”的杏坛之上,邱校长提出要把从化中学打造成“儒雅学校”,突出“有教无类”的价值追求,“仁者爱人”的教育情怀,“文质彬彬”的人格理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诲人不倦”的教师风范,提出要“育人至谐”,“培养现代君子”。在邱榕基心里,坐落在校园中的明代学宫就是融会孔子教育思想精华的物化,是莘莘学子和广大教师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基地,是这所学校的灵魂,所以不仅要保存,而且要丰富。这才有了他重立“杏林”碑刻的趣话。    

我去过微州的紫阳书院,去过长沙的岳麓书院,面对从化明代学宫,我想到的是我们恢复国学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了在一个新高度上看看这座古建筑,我沿着台阶登上了与从化学宫比肩而立的学校图书馆楼。发现这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很浓,阅读室里虽已坐满了学生,但还是有学生陆陆续续地赶来。同学们都静静地看书,以至我相机的快门声显得特别刺耳。

站在高处放眼打量今已形制不全的“学宫”,苍茫暮色中我灵光一闪、蓦地发现:“庙学合一”是孔庙的一大特点。“孔庙”之所以又称学宫,就在于它承载了一项最重要的功能:崇文重教,劝人向学,传承中华文化。从化学宫的“精、气、神”还在。不管它的形制有多少变化,只要这一点还在,我们就应当崇祀它!

图片来源:《流溪河故事》

(资料来源:《流溪河故事》武旭峰)

【关闭页面】

上一篇:百年老街——西街

下一篇:莲麻村源流考略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