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印记中的从化灌渠

点击数:2087      字体:[增加    减少]

神岗灌渠(图片来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图片资料选辑》)

走在从化的乡村,经常可见到大大小小的灌渠,里面流水潺潺,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地流淌着,带来的是从耕种到收获的无限循环。灌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它们的出现,带来充足的水分滋养土地,才能孕育丰收。正因如此,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修建灌渠等水利工程,保障农耕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对灌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更新,从古到今一直在持续着。

图片来源:《流溪河故事》

      寻找从化古灌渠

从化山地、丘陵较多,是广东省山区县之一。虽然辖区内有流溪河、龙潭河、连麻河等河流和流溪河水库、黄龙带水库等大型水库,水量充足。但受到地形等因素的限制,引水灌溉工程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从化县志》(1994年版)记载,建国前,从化引水工程仅有一条明朝时开凿的接引龙潭河水灌溉县城北面数千亩农田的“阁老圳”。据了解,建国前,全县水利设施主要是农户或宗氏族人自办的池塘和临时开挖的小陂小圳。县内靠河流小圳的地区,一般采用建草木陂或利用自制水车引水灌溉,不靠近河圳的农田,则在田头挖井,用杠杆水桶吊水灌田或使用戽斗(一种上下串绳的小木桶)从低处往高处戽水灌田。

如今,笔者尝试寻找这条明朝时灌溉县城北面数千亩农田的“阁老圳”,己不得所踪。而在吕田、灌村等地,一些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灌渠,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滋润着万亩良田。在吕田镇联丰村,笔者看到一条修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灌渠,跨江而过,颇有气势。灌渠离江面大概10多米,有几根浆砌石柱支撑,几十年来一直横亘此处,为附近村庄的农田输送水源。走近一看,长达两三公里的灌渠表层的沙浆已经有些脱落,满是岁月的痕迹。附近的村民邓叔说,在他印象中,村民们修建这条灌渠的时候,他才七八岁左右,当时他的父亲也参加了修建灌渠的工作。几十年来,这条灌渠从上游的渔公洞水库引水,灌溉着联丰村、吕新村、狮象村等附近村庄的几千亩农田。邓叔说,他家的三亩农田一直以来也全靠这条灌渠供水,如果没水,耕作就无法进行。正因为如此,附近的村民对这条灌渠有着特别的感情,每年都会对其进行清淤,并定期进行翻修。笔者看到,该灌渠虽然年代久远,边上长满了苔藓、杂草等,但并不影响其灌溉功能。村民们早已将灌渠里的淤泥铲起,堆在两边,确保灌渠畅通无阻。

“八乡水利”滋润一方良田

1955年春天,温泉的联和,城郊的麻村、上联、光联、边联、中联、城东、城南等8乡的群众为解决春耕、春播的灌溉用水,在流溪河的温泉沙岗地段进行拦河打桩兴建水陂,开渠引水,称为“八乡水利”。但当时条件有限,用的是松木打桩拦河,遇上洪水水陂经常被冲毁,常常一年要重修几次。1959年,经省水电设计院协助勘测设计,在距原木桩陂往上200多米处,兴建温泉人工湖混凝土拦河闸坝,确保拦河和引水灌溉。据记载,1963年冬,温泉人工湖右干渠引水工程建成,渠道在原“八乡水利”基础上扩大,全长34公里,有主要支渠10条,渠道引水流量6.1立方米每秒,加大时可引放流量8立方米每秒,灌溉农田面积8万亩。

七大灌渠助力从化农业发展

农业是从化的重要产业,所以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的灌渠就显得格外重要。资料显示,1979年,辖区内有总灌渠11.1公里、东灌渠23.7公里、西灌渠38.6公里、右灌渠34公里、高灌渠35.1公里、茂墩灌渠16公里和沙溪灌渠15.6公里,简称为七大灌渠,是水库调蓄、拦河坝引水调节的自流灌溉系统的骨干渠道,共长174.1公里,像“血管”一般延伸在约22.4万亩的耕地上,日夜输送着水源,使得全县约七成耕地得到灌溉,对农业生产有举足轻重作用。

但是,七大灌渠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渠道的建设开挖标准低,渠堤单薄,且大部分为山边半挖半填土渠,经长期运行使用,渠道老化、渗漏严重,输水灌溉能力下降。另外,因为工程日久失修,造成渠道淤积严重,各种隐患不小,每年汛期各灌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塌堤和渠道险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多次对渠道渗漏严重堤段、特别严重险段进行低标准的“三面光”改造,并每年对渠道进行全面清淤一次,但各渠道均未达到原设计引水流量,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灌溉效益。

1993年10月和1995年10月,市水利部门对右灌渠井岗段4.5公里和右灌渠石潭段3.5公里,进行浆砌石“三面光”的整治。1996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七大灌渠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全面改造,同时成立七大灌渠改造指挥部,负责灌渠改造的指挥管理工作。1996年10月,七大灌渠改造全面动工,1997年2月竣工,其中高灌渠因施工难度大,工程推迟。当时,灌渠“三面光”硬底化改造总长达到110公里,工程总投资8000万元。2000年11月,高灌渠“三面光”硬底化改造工程动工,2001年7月竣工,总投资1600万元。改造后的七大灌渠引水总流量为25.5立方米每秒,比改造前增加5.5立方米每秒,受益农田面积达22.5万亩。

兴修水利不停步

每年春天,吕田镇桂峰村的罗叔都会驾着“铁牛”在田间翻地,不出几个来回,肥沃的泥土逐渐成浆,整块农田也从沉睡中苏醒。田边的水泥硬底化灌渠里,活水潺潺地流着,为大片的农田输送耕作必须的水分。而这些流水潺潺的灌渠,正是近年来逐步修建的。事实上,全市每年都在水利建设方面有所投入,用于新建或改造灌渠等水利工程,使得原来的灌渠网络更加密集,输水能力也有效提高,也必将孕育出更多的丰收。

(资料来源:《流溪河故事》覃永赠整理)

【关闭页面】

上一篇:西塘村的来历

下一篇:WHO从化合作中心专记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