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岗古村落

点击数:3476      字体:[增加    减少]

从太平场沿平中公路往东走4千米,转入沙溪大道再行3千米,便见一座古村落——钱岗古村落。

钱岗古村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200多年,所以在钱岗村留下一句话——未有从化,先有钱岗。村中建筑东、南、西、北朝向,布局较为随意,整个村子坐北向南,北高南低。到明清两朝开始大规模建房舍、祠堂,筑围墙,修棚厅,铺延闾巷小道,开挖水池,遂成现在之格局和规模。古村有门楼4座,书院9间,祠堂3座,更楼4座。古村内的巷子多而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村内有大小不一的房屋900多座,村民大部分姓陆,少数姓沈。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人口3000多人。据钱岗陆氏族谱和陆氏大宗祠中碑记记载,钱岗陆氏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之后裔。从20世纪80年代起,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陆续搬进附近的小楼房,古村处处断瓦残垣,荒草繁盛,仅有10多户垂暮之年的老人与之为伴。

在古村的东门有一座青砖牌坊,名叫“灵秀坊”,高约6米。穿过“灵秀坊”,古村便出现在眼前。古村从东到西约1300米,从南到北约1000米。东南西北向都建有一个门楼。东向叫“启延门”,南向叫“震明门”,西向叫“镇华门”,北向叫“迎龙门”。门楼之间用古老的青砖围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古城堡式的村落。沿围墙外有一条“护村河”,后来分隔成鱼塘,鱼塘既可养鱼,又可调节村内气候,一旦发生火灾还可取水灭火,真是一举三得。

古村的4座门均建有门楼,分为上下两层,以木梯相连,方便上下。上层如阁楼,在门墙上设有瞭望孔,通过嘹望孔,可以观察村子四周的情况。西门镇华门的两边门墙下面,还专门开凿两处孔眼,内宽外窄。抗日战争时期,这两处孔眼作为机枪孔,封锁进村的道路,以抗击日军的进攻。至今,在门楼的横槛上还有当年日军进攻钱岗村时留下的两处弹孔。东南西北4个门楼之间用石头垒起高不可越的围墙,把村团团围起,外有护村河环绕,使整个村子看上去如一座古城。

4个门楼中,南门震明门的设计有着岭南文化中广府建筑的特色,门由“二重门”构成,第一重是由十几根粗重结实的枕木组成的“趟栊门”,第二重才是厚实的硬木双扇门,如外敌想要强行入村,必须先把“趟栊门”上的巨大枕门锯断,方能再撞击大门。这种门的设计,如同为门楼加了双重保险。

穿过门楼,便进入古村。每条街巷都是用山崖石、田园石、沙溪河石等不规则的石头有序砌成,不用水泥,不用石灰,全靠巧手铺成梅花状,既简朴又美观。村子西南角的崎岖小路上,横卧着一块光滑的巨石,村里人称之为“村胆石”,据说此石能镇妖避邪。在接近门楼的出口处,设有一块可以上下活动的长3米、高0.5米、厚0.3米的“拦猪石”或称“石猪箝”,不让猪出村,以免伤害农作物。

古村由于受地形限制,加上布局随意,全村有名的巷12条,无名的小巷无法计算,但没有一条是笔直的,状如莲藕,多数是丁字巷,纵横交错。据说钱岗村属藕形,街巷不能直,外地人进村,好像进入迷宫一样,入时容易出时难。顺石路随意而行,每行数十米后,七拐八弯的道路就可能一刹间在眼前消失,不过也经常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村里人说,“钱岗村有多少家房子,就有多少条路。外人进村后,如果没有村民带路,是难以出村的。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日本小分队,贸然强攻入村,结果一进祠就被迷宫般的路弄糊涂了,被熟悉地形的村民一举歼灭。自此,日军再不敢轻易涉险。数次的扫荡,也只把散落在村外的民舍烧毁。这也是钱岗吉村能在战火中得以保存的原因。

钱岗古村落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内控历史文化保护区。

灵秀坊   灵秀坊位于钱岗古村东面启延门前。牌坊是一座青砖结构4柱3门楼建筑,面宽5.5米,砖柱宽0.6米,整体高6米多。歇山屋顶铺素瓦,顶层四角挑起燕尾,宝珠顶,墙头灰塑三重红底白色莲花托。柱脚抱鼓石高2.5米,外表塑粉红色石灰。明间拱门宽1.4米,高3米,两次间有拱,不设门,宽0. 95米,高2.5米。

重建灵孚像记石碑   在钱岗利西向更楼的墙上嵌有一块石碑,碑文如下:

钱岗西楼《江城图》封檐板木雕   钱岗村西更楼有一块木质封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由3段组成。反映的是清代中后期广州珠江沿江10余公里的景象,被称为“广州江城图”。

刻画内容大体为:珠江河上行船、珠江北岸之码头、城楼、城防、城市商馆建筑、附近农村、市井风情和山水风光。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兼有镂空雕等,刻出山、水、河流、树木、亭、台、楼、榭、桥、塔、城墙、码头、船、舫、街道、铺号、炮台、水闸、人物、动物等。刻画精致入微,建筑物窗上的棂格、雕花、小艇仓上竹编垂帘、女儿墙栏杆上的竹节、人物五官、衣服的皱褶悉数尽显。

珠江河上有帆船、画舫、舢舨、花艇、紫洞艇、筒仓游艇等共29艘,各船上人物共24人。岸上建筑城楼、铺号、台、塔、民居、桥等共40多座,岸上人物共25人。还雕有广州城东濠涌及西濠涌。

《江城图》描绘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层次丰富,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木雕。

这块封檐板表面,残存有朱漆,作过防腐处理。

由于长年受风吹雨淋,已经濒临腐烂,现由广州博物馆永久保存。人们到钱岗游览时看到的是该文物的复制件。

重修围墙棚厅碑记   重修围墙棚厅碑记位于钱岗古村东向启延门旁的更楼(亦称棚厅)内。棚厅内左后墙嵌一方石碑,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立,记述粤通乡(钱岗)围墙之始设及重修,围墙始建于明代天启乙丑年(1625年),以作防御盗贼和风水筑护之用,1824年重修,竣工后刻石数行,以供后人借鉴。

石碑高76厘米,宽46厘米,上刻文字为阴刻小楷,竖列,共6列,内容除记述围墙棚厅修建之原因及其作用和重修等历史沿革外,更列捐款者姓名和捐金数目于后。在众多捐款者中,以陆姓人最多,次为钟姓、沈姓,再次为叶姓、梁姓等。

  

仁敬沈公祠   仁敬沈公祠位于太平镇钱岗村。祠面宽3间13. 15米,进深2间19. 10米,建筑面积251. 16平方米,坐北向南,悬山顶,砖、木、石结构。正门开在天井庑廊西侧,石门框上嵌石刻阴文额“仁敬沈公祠”,落款为:“宣统三年岁次辛亥(1911年)仲冬重修”。第二进脊檩上刻“时大清雍正五年岁次丁末(1727年)季春甲子毅旦重建”。

    钱岗洪圣高庙(以下简称“钱岗高庙”)  钱岗洪圣高庙位于钱岗村北面的小山坡,始建于明初,原称“灵孚庙”。钱岗高庙坐北向南,主体建筑分为左、中、右3座,有青云巷相隔。

    每座分前厅、后殿,3座的后殿连为一体。左中座后殿供奉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洪圣广利王等大小数十尊菩萨神像,右座后殿供奉的是历代祖先神位。中座前厅与后殿以香火堂相隔,左右座前厅与后殿以天井相隔,左右天井各种一株桂花树。

    庙前建有牌坊一座,内两侧建有马房两间,各供奉牵一匹红黑大马的马头军。

    据《从化县志》记载,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和清光绪四年(1878年)先后五次大规模重修。每次重修落成,均有文人雅士撰文记载。

    日军侵华时,钱岗高庙沦为日伪军联防大队部,遭其践踏数年之久。1947年,村民利用庙的左右座开办沙溪第一中心小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群众无知,钱岗高庙被拆毁。

    1995年,沙溪洞的钱岗、颜村、影田村民群众自发募捐资金,在灵孚庙的原址重建高庙。因资金不足,只建成中座神殿、牌坊等建筑物。牌坊的前、后额,依然嵌上刻有“沙溪胜地”、“过化存神”的花岗岩石板。题字系黎民表所书。

(资料来源:《一泉碧波暖从化》)

【关闭页面】

上一篇:凤院古村落

下一篇:木棉古村落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