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裕祠

点击数:3674      字体:[增加    减少]

大明永乐四年(1406),北方的一片广袤的皇土上开始垒下第一块尊贵的皇砖;与此同时,南方的一个偏僻的小村也在村的中心垒下第一块粗陋的河石。

600年后,皇土上的那片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的文物;而当年以河石垒墙的祠堂,也荣登世界文物保护的殿堂,成为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杰出典范。

那个皇宫叫紫禁城,那个祠堂叫广裕祠。

广裕祠坐落的这个南方偏僻小村叫钱岗古村,位于从化南部的太平镇南端。钱岗古村落呈寿桃形,东北为桃尖,西南为桃腚。古村占地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地坐落在一片叫作“七星岗”的土地上。此处有七座小山包,落差两米,北高南低,北向门楼的地台甚至齐了南向门楼的门楣。高低不平的地形使得近千座青砖瓦房依势四向分布。

钱岗古村所在地古时叫“沙溪峒”。此峒长5公里,东北西三面环山,由东往西依次分布着红石、颜村、文阁、钱岗等几条小村庄。沙溪峒因有流溪河的一条支流——沙溪河流经而得名。从化古志记载,沙溪峒一带土地开阔,沙溪河砂石很多,常被湍急的河水冲刷堆积岸上,曰“倚泥沙为长城,借山石为干橹”——沙石多得可以用来垒作长城和防御武器。而钱岗的沙质土最终成就了此处著名的荔枝珍品、有200年种植历史的钱岗糯米糍。出了钱岗,再无那种特有的糯香。

沙溪河从东边的红石村一路西流,在村南拐了一个大弯,在南门的位置做了一个深潭,名叫“社公潭”。潭有漩涡,水拍岸石,日夜发出“铿哐——铿哐——”的巨响。其声犹如潭底伏了水怪,作“钱岗——钱岗——”的呼唤。村民皆惧,立社公庙保平安。

但钱岗村并非因“社公潭”得名,而是始肇于钱姓族人。钱岗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年历史。钱岗村先后有钱、谭、张、冼、沈、刘、叶七个姓,其因钱氏开基而得名。一百多年后,一支陆氏族人举家从珠玑巷南迁钱岗,在冼姓人家旁边安顿下来。再一两百年后,钱氏族人竟消失殆尽。相传,村西有钱氏祖坟,陆氏相中此地的风水挖了钱坟,盖了一座洪圣高庙。平坟之时,墓穴惊现三鸦,一只飞出两只夭折。飞出的那只乌鸦化身人形,日后高中状元。状元荣归誓雪平坟之辱,遂下令,凡长于功名杆以外的房屋皆拆毁。后状元之母苦劝才作罢。但钱氏祖坟被平气数已尽,占得风水之利的陆氏却一发难收。

钱岗村虽发端于钱氏,但成就于陆氏。钱氏的消亡可以是扑朔迷离的传说,但陆氏的荫壮却是铁打铜烧的真实。广裕祠正门落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彪炳了两位陆氏先祖的功勋,隐喻了钱岗陆氏显赫的身世。上联说的是西汉名臣陆贾凭“三寸舌”说服南越王赵佗归顺汉朝的壮举;下联说的是南宋忠臣陆秀夫崖门兵败后背着儿皇帝赵昺投海殉国的忠烈。700年前从珠玑南迁的陆氏,正是陆秀夫一脉。宋亡后镇守南雄梅关的陆秀夫第四子陆礼成隐居珠玑巷,其后遭元兵追杀,到陆秀夫第五代、礼成曾孙陆从兴不得不举家逼迁至钱岗古村。《陆氏家谱》记载:“祖翁讳从兴……见其山清水秀,乃馀粮足粟之区,遂而寄居于冼民之旁,迨后启疆拓宇,衍胤繁昌沙溪一峒。”名臣之后、有“启疆拓宇”鸿志的陆姓人,注定要在钱岗这片土地上演变幻风云。

钱岗古村落四个方向有四座门楼,四周围一条两米高村墙。寨门一关,就是一个封闭的世界。东门“启贤”,落联“启照祥光迎旭日,延绵福泽庆长春”;南门“震明”,落联“震阁凌云横古洞,明门捧月照清溪”;西门“镇华”,落联“镇国维新横碧海,华楼耸翠乐元春”;北门“迎龙”,落联“迎春来宇宙,龙虎会风云”。东门外有一座别致的灵秀坊;西门外有一株300年古榕,伸展一树长臂,如老者揽村中老小入怀护佑。村巷以沙溪河河石铺就:黄的蜡石、白的英石、红的砂岩、青的青石、黑的卵石,数百年来越踩越实,光滑照人。西门石巷中央匍匐有整个村落最大一块石头——“村胆石”。一米见方,色泽浅黄;圆润有致,口鼻可辨。此石形如饱满蓬松的狮头,所以又叫“狮头石”。“村胆石”居北冲南的石道,作挡煞防冲之用。但此石还是“救命石”——村中偶有顽童溺水,大人将其俯卧石上,以逼出体内之水。钱岗村巷无一到头直路,往往一截直路走来,忽有村屋挡了没了踪影,人称“迷宫村”。但古村中央却有两条十字相交泾渭分明的石巷。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叫“政南巷”,横亘东西的横轴线叫“十字巷”。政南巷南端门楼又落一联“政教安民歌舜日,南风及物颂尧天”——这正是钱岗陆氏数百年来所向往的上古社会尧舜式的繁华:政治清明民众安乐,风调雨顺万物滋荫。

以前,钱岗古村四野无人,周遭是广阔的田畴及密林。良田两造稻子,一造罂粟。这些鲜艳的花朵结出能麻醉人的果实,但采胶者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村民钻进人高的罂粟林,迎接一年一度的收获。绿色的果子被划上十数刀,流出痛苦的白色的“眼泪”。待两三天后果表凝结了薄薄一层黑乳,采胶人便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刮落瓷碗中。村民有自制鸦片的能耐,这些熬制后的小黑丸是珍贵的商品,只卖给有钱人吸食——最终让他们内心开成一朵枯毁的罂粟花。钱岗村数千号族人以日为时作息,围城而居与世隔绝。而村西南的文阁墟却人气游走,与村中的人气静默形成强烈反差。此地原建有一座六面的文昌阁,故称“文阁”。每逢四九日,方圆百里民众都来这里赶墟,早在解放前文阁墟的繁华就达到顶峰。钱岗村因日益强盛人丁兴旺而被繁华依附——文阁墟就是这现世版繁华“浮世绘”。

文阁墟呈长方形,东西面为两条长街,临街一律为店铺。两街空地中央还有一圈村坊,为走墟者的临时摆卖点。店铺深二三十米,前店后居;两层建筑,下砖上木。一层的骑楼之上就是木阁楼,临街一面都是雕刻花鸟鱼虫的木趟窗。时至今日,文阁墟还残存一二十座这样的店铺,铺头依稀能辨“昌记”“合栈”等字号。我仰望精致的木窗,遐想当年的住客临窗而坐,轻推木窗,就能阅尽窗下繁华。今年89岁的陆锐新老人对当年店铺的分布仍清晰入目。当头首铺是茶楼“舜乐楼”。其后依次是烟丝铺“俊生”、蒸酒铺“金利”、杂货铺“润新”、药材铺“晋安堂”、米铺“佐权”、棺材铺“宽记”、饼铺“陆记”、大烟铺“祥泰”等等。空地上多是摆卖蔬果鱼肉、农具杂什的走摊。但趁墟的人大多奔了墟尾的“翻摊”而去。坐庄者“买定离手——买定离手”的高声叫唤,让赌仔如孙儿听了爷爷叫唤般乖乖聚拢。坐庄者抓一把白色的瓷子置于赌桌中央,迅速罩下小铜罩。赌桌四角分别标注一到四四个数,赌仔随意下注。坐庄者每四籽一排,盘到最后籽数分出一至四不等的白子,押中者赢。这是穷鬼的游戏,但如同富人吸食鸦片般让人无法自拔。

1938年,日寇铁蹄踏碎了穷人富人所沉溺的虚佞繁华,刺刀挑破了陆氏后人流淌陆秀夫宁死不屈基因的血管。奋勇的族人在西门楼的枪眼与日寇干了一仗,终因鸟枪土炮落败。日寇扫荡了村庄,却因村子迷宫般的结构不敢久留。1939年8月,进步青年、中大学生陆日新组织“抗日先锋队”,借沙溪河两岸密林掩护,在影田竹堂、坡仔桥伏击歼灭日军9人。除了抗日救国的青年陆日新,这里还出了个教育救国的留学生陆炜。1920年,陆炜怀抱科学救国的抱负,作为中国第二批勤工俭学留学生留学法国。1927年,陆炜回国,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翻译官,后改任汕头善后公署处长。1931年,陆炜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任从化中学首任校长。陆炜育有十名子女,一生忠厚正直,50年代大陆经济困难时期,有子女想投靠他,被断然拒绝。

但钱岗村数百年的风云变幻,都不足以令其登上世界的舞台——唯有广裕祠。2000年,从化展开第二次大规模文物普查。一批省市考古专家发现了这颗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古祠堂“珍珠”——作为一座南方祠堂,它却有着北方祠堂的遗存,记录着北民南迁的各种碎片化信息;它有五处确凿的重建或维修记录,堪称“古祠堂建筑断代的标尺”。

广裕祠是陆氏子孙为陆秀夫第十一代孙、从兴玄孙陆广裕而建。陆从兴在钱岗定居一百年后,后人就在村中修建规模最大的祠堂,表明陆氏已完全在钱岗扎稳了根基。广裕祠共三进,建筑面积816平方米,占地992平方米。悬山屋顶,木构主座;山墙承重,青砖素瓦,是珠三角地区祠堂中具明显北方风格的实例。

从化古村落祠堂门前多是风水塘布局,但广裕祠的却是一座砖石檐顶的“八字形”照壁。这种北方祠堂常用的避免“气冲厅堂”的布局,在从化并不多见。首进大门挂有“陆氏广裕宗祠”牌匾,两端就是那副著名的“诗书开越,忠孝传家”对联。门廊立柱柱座是水波纹花岗岩,为宋代风格。大门门槛有一米高,人要侧身艰难跨过——门槛的高低正是祠堂身份地位的象征。前堂立柱柱座为六面金钱形红砂岩,这是明代风格。走过圆弧顶穿堂——这种具有浓郁北方风格的形制,就来到第二进的中堂。

中堂正中立了一座陆秀夫花岗岩立像。担任祠堂管理员、今年82岁的陆耀洲老人是这尊石像的经手人。他思维敏捷、形貌精瞿,正是陆炜的第五子。老人最先找到美术学院,对方报价5万;后来又跑到番禺大石,对方要价3.8万。最后找到了福建石狮的工艺厂两万多搞定。陆秀夫后人、外出成功人士陆卫雄先生捐建了这座立像。造像中的陆秀夫手执朝板,目视远方;一身正气,大义凛然。后堂上方横额挂“广裕名宗”牌匾,为从化知县侯邦治于明万历六年(1578)赠送。中堂两边的墙壁上还留有“文革”标语。当年破“四旧”,红卫兵把梁下的壁画涂抹,在墙上留下毛主席语录。到最后,两者都抹不掉,成为那段疯狂年代的见证。走过三角顶的穿堂——这种具有浓郁南方风格的形制,就来到第三进的祖堂。

祖堂立柱柱座为上碗下钟的鸭屎石,这是清代风格。梁底幸存的壁画分别是雀梅图、雀杉图、雀兰图、素荷图。画工虽不甚了了,但胜在古意盎然。祖堂神龛摆放陆秀夫、陆从兴、陆广裕三祖牌位,左墙挂陆秀夫画像。对于800年前的古人样貌,陆氏后人也无从考究。潮汕有陆秀夫一脉,当得知钱岗一脉苦寻画像,旅泰华人宗亲陆锦清联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翻印,最终得到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陆秀夫像。

但广裕祠如何的南风北韵,都不足以令其登上世界的舞台——唯有梁上的文字。

每一件文物都离当下久远,文字是揭示其身世之谜的最有力证据。广裕祠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就是隐藏于顶梁上的文字。当你以虔诚的姿态仰望,一部延绵数百年、历经几朝的宏大的广裕祠修缮史就会展现你的眼前——陆氏子孙当年不经意的落梁,断不会料到今天会引起世界的瞩目。

2003年11月29日,钱岗古村和广裕祠迎来了建村以来最重要的时刻:祠前小广场首次铺上红地毯,迎接尊贵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理查德·A·恩格尔哈特先生。三位陆姓村民代表从他的手中接过了授予广裕祠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奖牌和证书。获奖词写道:“通过对建筑中可见的历史变更在各个层面的仔细保护,陆氏祠堂不仅成为钱岗村历史活的记录,同时也可捕捉到中国从宋代直到今天共和国绵延的历史进程。”

广裕祠最早的维修记录是“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以阳文镌刻在第二进最高的大梁——脊檩下。依年份广裕祠分别又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康熙六年(1669)、清嘉庆十二年(1807)、民国四年(1915)进行重建或重修,这些确凿的文字记录镌刻在脊檩或碑上,成为世人了解广裕祠保护过程的珍贵史料。2002年初,广州市政府拨款100万对广裕祠维修——这是广裕祠两百年来“修旧如旧、揭瓦换梁”式的彻底大修。数万块残砖破瓦被悉数洗刷更换;捣烂的稻草和石灰混合还原古代的“水泥”;开裂的柱子填充树脂刷上熟桐油;数十件雀替柱座桁条榫头等损坏构件重做重替。绣花活式的修缮,不但延续了广裕祠数百年来悉心保护的优良传统,也让世界看到了地方政府以及村民们对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诚意——广裕祠荣登世界舞台实是实至名归。

钱岗古村除了广裕祠这座宝藏,还有西更楼一件旷世珍宝——这是一块长8.6米,宽0.3米的封檐板。它是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画“珠江江城图”,再现了清朝乾隆时期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被喻为“广州清明上河图”。江城图计有人物49人,船只29艘。城台楼塔;珠水田园;三丈木板,江城尽览。原件已珍藏五层楼广州市博物馆,光替换的复制品就花了30万。

(余伟文)

【关闭页面】

上一篇:西街的“老字号”

下一篇:大江埔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