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自然村村名摭谈

点击数:3422      字体:[增加    减少]

人有姓,村有名,考查从化的自然村村名,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村产生于古代的原始部落,早于国家的形成和郡县制的建立。目前,我国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两种。下面,主要探讨从化部分自然村村名。

从化有些自然村还留有古代地方编制等痕迹,即村名后面加“里”。如街口的崇仁里、德厚里、龙福里、龙江里、尚平里、兴业里等。“里”是古代的地方编制,古时五家为“邻”, 五“邻”为“里”(一说五家为“轨”,十“轨”为“里”)。《木兰诗》“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中的“里正”,就相当于现在村长一类的地方干部。

在山区,大多数客家人居住的自然村往往在村名后面加“围”。如大坡围、名岭围、石心围、挂边围、福隆围等。据史料记载: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南下大迁移,先后定居于广东、福建、江西、香港新界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人一直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古代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 亦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 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且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从化的自然村,有的坐落于城区,有的坐落于郊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村名也各有特点。建在城区的村,村名后面往往加“街”“巷”“坊”“镇”等。如迎春街、振武街、张家巷、刘家巷、仁寿坊、三多镇等。建在郊区的,由于从化大多为丘陵地带故村名中往往加“岭”“岗”“岩”“山”“岌”“洞”等。如大岭、半岭、白田岗、 品岗、飞鼠岩、南山、西山、老鸦山、打古岌、大拳岌、屈洞、良洞、鱼洞等。再者,从化不仅山多,水资源也丰富,故有的村名中往往加“水”“江”“埔”“陂”“塘”“潭”“坝”“溪”“湖”等。如三水、九水、水南、水边围、东江、九龙江、水埔、大江埔、高陂头、大陂、塘面围、长塘、灯芯塘、蛟潭围、鸡乸潭、香溪、溪头、湖边、西湖、天湖等。

从化较多的应该是以地势、地貌、物志等自然景貌而命名的村庄。例如因村后的山好似一条狗而取名狗门山屋;因村后山形似南蛇而取名南蛇头;因村小河弯弯环绕村前,犹如蛟龙盘绕而取名蛟潭围;因村祠堂背后的山形似鸡而取名金鸡村;因在半丘陵上建村,似在山腰间而取名长腰岭;因村“輋”与“斜”客家话同音;且祖祠后山高、崎岖、多斜坡而取名大輋岌;因山高、道路险狭崎岖,野山羊多而取名山羊坑;因村背靠黄土高山“双门墩山”,地势 低洼平坦,具有黄土地特点而取名黄泥塘;因村祠堂西南方不远处有一眼地下泉水,泉水清澈,常年流淌,寒冬泉水保持30度左右,且冒着热气而取名暖水塘;因村庄后山不高,像个山墩而取名墩头村;因村庄呈“凹”字形而取名凹头;因地形及河流形状像牛的肚子而取名牛肚湾;因居住地势平坦而取名坪地;因 村在两河之间,周围是农田而取名 田心围;因村就在田边而取名田边村;因原流溪河在村前经过而取名门口江;因建村于黎塘河畔而取名黎塘;因村落以前有比较多的山塘、 湿地,生态环境良好,常有湖鸭在此聚集而取名湖鸭滩;因村前有口大鱼塘和一棵老松柏树而取名松柏堂;四周是草埔而取名赤草;因村前至流溪河的地形呈三个阶梯的形状而取名三层;因村东面靠流溪河处有一深水潭,四周是坚硬石块而取名石潭;因村的左边山有两块大石头叠在一起,连接处有一空隙可容人进入,底下的石头很平坦人进去躺在那里看起来就像在屋里的床上躺着,故取名石床;因连绵山体形状像一头牛在睡眠故取名牛眠;因村的山上种榄树而取名榄树;因村民种植茶树为生而取名茶园;因村后山有大量荔枝树而取名荔枝山;因当地居民一向以编织竹器为副业,村民广种丹竹而取名丹竹坑;因村种满竹子而取名竹坑口;因村当时古道旁边有一个坝生长了一棵很大的莲麻树而取名莲麻坝等。

有的自然村取名非常实在,光看村名可能很难理解,但解释后就 一目了然。如建村时合共只有八户人家而取名八份;因建村初期只有三户人家而取名三家围;建村时,当时人们靠烧砖瓦为生,砖瓦窑布满村前村后而取名瓦窑岗;因村民分散定居于国道沿线而取名沿国道片;1962年,凤凰水库周边居民移民因是新组成的村落而取名新群;因位于吊枧这地方而取名吊枧村;因位于牛角冚而取名牛角冚村;因该地叫山塘而取名为山塘等。此外还有更实在的村名,如2011年张村和大伙围村重建了207套乡村别墅,因村子由原张村和大伙围村民组成,加之又紧紧相邻且村民又都姓张,故取今名“张村大伙村”;还有三村合一的,1988年,因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及下水库需要,三条村落合并为一整体规划,在花岭顶重建,实现全村楼房化为纪念旧村,因而取名为章口田心牛岭片村。

当然,从化的自然村有大部还是以姓氏而得名。如莫村、卢屋村、潘屋村、张屋村、曾屋村、孙屋村、杨屋村、邓村、钟村、罗村、陈屋村、邱屋村、朱家祠村、朱村、傅家庄、殷家庄、禤围、肖门楼、叶家巷、刘家巷、张家巷等。这些以姓氏命名的村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全村都是统一姓氏,二是开基祖是某个姓氏,后来村里虽然接纳了其他姓氏,但原村名不变。

有些自然村村名,还反映了当时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如振武街是明弘治年间兴建的街道,也是从化旧县城的主要街道之一,因该村位于当时的演武场附近而取名振武街。又如走马夫村,该村位于吕田镇西部,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李 氏族人从新丰遥田迁至此地而形成,因村边有一块较平整的开阔地,当时村民常于此赛马练武故取村名走马夫。还有位于江埔街东北面的二七村该村始建于宋朝末年,由欧阳先人从江西吉州府南迁至从化凤院定居而形成。当时整个从化的唯一交通是水路,主要用船运输农产品出去卖该地旧时有一个码头,而且以农历二、七为圩故将村命名为二七圩。

还有些自然村的村名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如太子阁原名带子角,1958年后村民觉得名字太俗而改名太子阁。新华村,始建于清朝邝姓村民由从化街口大墩村迁入而形成,因村里流传着潘氏先祖潘法师与洪圣爷斗法的传说而取名水底村,后更名为新华村。宣星村,原名为宣坑村。据说宣坑之名,源之于天降巨石,击地为坑,呈北斗之状,众 皆以为吉兆,乃上天庇佑以巨坑宣示宜居之地,故将此地命名为“宣坑”。刘氏开村之祖广传公于元末明初携族人南迁于此定居将村名也叫宣坑,此后曾改村名为宣溪、宣华,1949年后才正式定名为宣星。更有趣的是,个别村名不仅是演变而来的,而且还带有传奇色彩。如钓鲤村原名刘大庄,据说古时村中一些人 有恃无恐、欺凌乡邻,导致邻村别姓人侧目而视。但某一天,县太爷路过 此村时,因没有打执事牌和鸣锣开道,村中一班恶少不问青红皂白,二话没说,抡起刀棍见人就打,还将县太爷的轿打烂。县太爷人少只有被挨打的份,最后表明身份也没用,只得负伤狼狈而逃。县太爷回衙后怒气难消,决心惩治一下这班恶人,不久便点上几百兵丁,带上武器,骑着高头大马风风火火杀向刘大庄。再说那些恶少自打了县大爷后正得意洋洋,村中长者闻知后却宙霆大怒,认为他们闯了弥天大祸,唯有速速逃跑方能保命。长者们急遣村中所有人员火速捡拾金银细软,轻装弃家往增城、龙门方向逃逸。不久,县太爷带兵气势汹汹地杀到,入村后不见一人,只有牲畜家禽,他难泄心中怒气便命兵丁将家畜、粮食、衣物等充公然后将房屋付之一炬将刘太庄夷为平地,还下令把此村改名为“刁隶村”,意即刁蛮的奴隶。过了很久很久,才有人到这里开基定居,后人觉“刁”字实为难堪,遂把“刁”改为“雕”,故又名“雕隶”村。清光绪始年,人们在村后右侧山上用沙石筑起一个“姜太公”像,村后一 小山形似鲤鱼,人称“姜公钓鱼”,后人根据“刁隶”的谐音及地貌形状而取名为钓鲤村。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自然村的开基祖,他们期望村子和后辈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故赋予村子更有寓意的村名。如三多镇村,表达多子、多福、多寿的美好愿景。衣锦里村,因前辈重视文化,开办了一间“延依书舍”,寓意后人能高中,锦上添花、衣锦而归而取其名。锦峒村,因该地山清水秀所以村名用锦来表达,寓意锦灿钟灵毓秀,加之村落只有一个出水口,故在锦后加“峒”,意为人 杰地灵、洞天福地,有透彻清晰、峒环川岳地钟灵之意;耕富岭村,先祖期望开荒耕种农作物发家致富;荣兴村,期望子孙繁衍,人口兴旺;下瑞基村,因村庄位于山脚下的三条小河汇处寓意瑞气祥云;前光村,先辈建村时村旁有条小河取其名为钱江,希望子孙后代能生活无忧,赚钱如江水滚滚,后将“钱江”转成音似的“前光”,意为前途光明;瑞隆仓村,其祖先在多处购买田地,靠放贷收租为生,因在此处建右有许多谷仓来储存粮食,故取名“瑞隆仓”,意为瑞先临门、兴隆发达,现简称隆仓;和顺里,表达村民和睦相处事事顺利的美好愿景,也叫禾顺巷。

当然,在从化众多的自然村村名中有少部分村名的含义和来源目前已无从考究,如石坑冚、鸡乸潭、元溪、黄屋、格坑、升科田等,而这些村名只能用村民口口相传(或代代相传)来解释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总之,研究和考察自然村名的来历,也是一门学问,它与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相联,是一门综合型的文化科学,诸君如感兴趣深研下去,肯定会有很多意外收获。

(张晓明)

【关闭页面】

上一篇:从化古驿道上的水路

下一篇:探访光联村古建筑群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