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彦烈士墓,位于太平镇油麻埔村,距街口街约20公里。
刘邦彦原名刘金富,祖籍太平镇油麻埔。1915年11月,在马来西亚出生,7岁开始在金保读书,后因家穷迁毛边埠做童工。15岁那年,继母(人称范叔婆)变卖嫁妆金手镯一对,作刘邦彦回国读书的旅费和学费。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信仰马列主义,坚决走革命道路,经广东省委组织部杨谨英介绍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便担任中山大学附中党支部书记及广州世界语学会(党领导下的进步学术团体)的副主席。那时,他住在广州市芳草街的刘家祠里,一边读书,一边组织宣传活动,晚上还组织附近的儿童读夜校,并亲自担任教师。中共党组织对他的工作很满意,经常给予表扬。1937年抗战开始,刘邦彦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年,他组织成立“广东抗日青年先锋队”,并担任一二O队副队长。广州沦陷前夕,他率领“抗先”队员北撤粤北翁源,途中在三水遭到日军飞机扫射。他为了掩护、抢救同志光荣负伤,经多方抢救才脱离危险。1938年秋,他又率领“抗先”一二O队在翁源一带活动。他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生活朴素,工作积极,刻苦耐劳,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志们都乐意接近他。
1939年8月,中共翁源县委成立,他被任命为组织部长。1940年1月,中共始兴县委成立,他担任宣传委员;不久,调任英德东乡特派员。他在英德、河婆石等地举办中共党员训练班多期,并亲自授课,给党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6月又调任翁源县委委员。
1939年,中国广东省委和北江特委推举刘邦彦为“支部一级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2年的一天,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经韶关市河西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辞。逝世时年仅27岁。
刘邦彦烈士墓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太平镇各中小学校都组织学生祭拜,缅怀先烈、宏扬革命传统。
刘邦彦烈士墓墓碑为水泥、砖、沙结构,顶部尖起,在五角星下书“刘邦彦烈士之墓”,一侧题款“一九六三年三月迁建纪念”,另一侧书“太平人民公社敬立”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