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往事琐忆

点击数:1851      字体:[增加    减少]

(图片来源:从化光影小分队)

在街口镇老字号的酒楼,首推万花楼、倚凤楼,皆在清朝光绪年间开设的。

旅店业一向只有永祥、广平安、天香等设备简陋的客寓,迨至1931年,在中华路、东成路相继建立起稍见规模的从阳、旅店、东亚旅店、高升旅店等。

摄影业在街口地区最早的有广同益照相馆(在东路街,建于1926年),后来在中华路又设立一间南国影社。

社会福利事业设立较早的是在北帝庙右侧的育婴堂(创建于清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设专职人员管理,收容被遗弃的孤儿。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建立一间惠济善堂,办理赠医施药,并拖棺殓葬无主死尸,地址在现市人民医院内。 1928年在县商会内(现市公安局)设立一间从化县救济院,义务为贫苦病人赠医施药,直至抗日战争从化沦陷时被迫停办。 1933年在东成路设立一间平民阅报社,订有各种报刊免费供群众阅读。

学校童子军的建立始于1932年,先后在神岗小学、城内县立第一小学成立,教员系赴日本接受童子军训练一年的本县人谢光汉。

文娱事业:每年秋收后(农历十一月间),在旧牛岗(现市府内)盖搭临时大型戏台,雇请省内粤剧名班演戏。至1933年,在东成路(现二轻局办公楼)建立一间有固定座位的从新戏院。

宗教:在从化分为天主教,两广浸信会、中华基督教会等。分别办有培正、培德、三育等教会学校。

女子教育事业:1930年设立一间完全女子小学,地址在城内迎春街。后扩大办学迁往县城皇庙(现看守所)。男女同班始自县立第一小学,后普及至县立从化中学、从化简易师范学校,后再推广至全县各中小学。

民间习俗:由清代沿至民国年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由当地群众组成一支仪仗队伍,抬着北帝神像,沿街口镇的大小街巷游行,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开始至十五日举行孟兰醮会,超渡无主亡魂。每年农历五月端午节由地方西社堂叫化子头组成一支手持木刻龙舟的队伍,沿着街道的店户卖唱木鱼歌。每年正月十五夜元宵佳节,群众组成一支扎有鱼虾、龙凤的烛光灯饰,由县城至街口沿途游舞至午夜。每届中秋节夜晚,群众有放孔明灯的习俗。以上各种习俗,随着1929年街口镇开辟马路后而消失。

附城历史文物:从化中学的体育场,民问惯称为大堂,原是清代从化县衙,相传清咸丰初年,在粤起义的太平军路过从化而烧毁(解放前尚残存有县衙前门及照璧)。县城内设有城皇庙、文武庙。文庙即孔庙,在现从化中学内;武庙称关岳,庙内祀关公、岳飞,在振武街内(现看守所)。魁星楼位县城南门楼上,抗战时被毁。东山宫在县城南门外,内设有“皇帝万岁万万岁”金字牌一个,每逢历代皇帝寿辰,早上由县官率僚属及全县举子到此朝拜。抗战时被毁。太平寺(位于土名为二七街处,在今105国道旁)建筑规模宏大、气宇轩昂,抗战前寺僧四散,后来被毁。街口镇内有圣堂庙(现教育局内)、财神庙(现公安局内)、师古义学(现流溪酒店对面),附城文物现仅存有孔子庙和北帝古庙两间。

(资料来源:《文史资料》冯国良)

【关闭页面】

上一篇:蓝田的变迁

下一篇:百年老街——西街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