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村道建设13年回眸

点击数:1740      字体:[增加    减少]

爆竹鸣,钩机响,村道动工了

钩机扬臂,村道建设就从这里开始

2013年金秋时节,记者一行到从化各镇(街)、村采访村道建成后的农村发展变化。1999一一2001年,从化人以超常的胆识与谋略启动并完成了579公里的行政村道建设。13年以后,当我以一个外地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来重新观察、审视、关注村道给从化所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时,我的心灵每一天都在情感的激流中浸润。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发达的高速路网;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同样需要健全的乡村路网。悠悠十三载,村道一托起了从化加快发展之梦:一个劳动致富之梦,一个农村产业转型之梦,一个美好生活之梦,一个山乡巨变之梦。

一、托起劳动致富之梦

“路通财通,村道使从化实现了山里山外全方位的接轨,山区农民的眼界开阅了,脱贫致富的劲头大了,办法多了,农民的劳动价值显著提升了,钱袋子鼓起来了。    

我们首先到的是吕田镇鱼洞村。小车在崇山峻岭中行驶,山路弯弯,眼前的村道就像一条玉带环绕在万顷绿波之中。小车转了又转,绕过101道弯来到吕田镇鱼洞村委会,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茂林修竹。该村是当时村道建设的“名村”,人少、偏僻、村道修建难度大,群众起初不敢奢想道路改造会变成现实,但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2000年12月实现了千年梦想一一好路通到家门口。村道建设赢得群众高度赞誉,纷纷竖起拇指,赞“共产党就是咁好嘢!”

村主任林金华兴致勃勃带领我们环村一绕,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既有现代气派的农家洋楼,更有古朴独特的岭南民居。他说:“13年前,市委、市政府为我们这个仅有200多人的鱼洞村花了320万元,真是难得啊!村道修好后,农产品再也不会因路难行而犯愁了。就说山里的茅竹吧,以往扛一根竹子到吕田镇要走10多公里,只能卖4块钱,有几个人能吃这个苦?如今装一车茅竹到吕田只需30分钟,每条能卖10元以上。我们村仅茅竹一项每年可收入200-300万元,比修村道前增加了1 0倍!你们想想,如果不修水泥路,这满山的茅竹怎么运出去?只能做柴烧或者烂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说话中,只见一辆装满茅竹的大卡车缓缓驶出了村口。村道修好,翠竹成了“金竹子”“摇钱树”,鱼洞村变成了现代的“世外桃源”。

村道在崇山峻岭中延伸,我们的小车离开105国道在村道上行驶17公里后,来到良口镇联平村。这里是黄龙带水库的尽头,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全村400多人散居在南北两边的山脚下,抬头看山,低头见水,风光无限。    

村民阿中家的新宅位于村道旁,是一栋别墅式的三层小洋楼。阿中刚从药材基地回家,两脚泥巴,30多岁,看得出他很精明能干。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听阿中叙说:“村道修通后,东莞有个老板来这里想找一块200亩左右的土地,种植石斛。这种药材对环境要求很高,生产周期长,一个轮回要3年。我随即与他联系,最后他和村里签了合同,委托我负责日常管理。几年下来,我们合作得很好,双方互利共赢,安排了几十个农民就业,按月发薪,增加了农民收入,老板也发了财。据说,质量最好的每斤已卖到20万元,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我们真想不到,深山小村有种如此昂贵的药材基地。一个深山沟里的农民,靠现代信息和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过上了好日子。阿中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村道建设对山区影响之快、之大、之深远。

小车在平坦的村道一一鳌头镇民联公路上疾驰。陪同的镇干部老戚激动地对我们说:  “十年多前,这条路是三步一坑、五步一洼,沿线3000多村民饱受行路之苦。辛辛苦苦种好的水果、蔬菜,无论是用自行车、摩托车还是汽车运输,一路颠簸,新鲜诱人的水果、蔬菜早已是“伤痕累累”,失去鲜亮,运载到外面交易,也只能贱价卖掉。村民们年复一年为此失去了多少本该得到而又不得不失去的经济收入啊!”据统计,1999年该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仅2920元,到2011年猛增至9856元。

民联村道

二 托起农村产业转型之梦    

村道修通了,水、电、广播、有线电视、房屋改造等“五通”、  “两改”随之实施,彻底改善了农民发展环境,促进农民观念转变,农业生产跟上了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由此逐步走上生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投资者慕名而来从化,但不少人都被那崎岖不平的泥巴路吓跑了。太平镇秋枫村钟书记就向记者叙说过这样一件事,修路前我们好不容易联系了一位老板来考察办厂。鸡宰了,饭准备了,还搞了几斤上等头酒,结果人不来了一一客商走到半路打道回府,因为路实在太烂了。”随着村道的修通,阻塞的“毛细血管”畅通了,从化山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大大拓展了农民发展经济的视野,新的生产方式正悄悄地影响、改变着山村,各村都在打造精品农业,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良口镇长流村根据市场信息大种砂糖桔,年产达1000万斤,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为农民带来了近亿元的经济收入。良口镇达溪村因应城市居民需要,大量种植高山红薯,每年销售10万斤以上,仅红薯一项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城康村红葱头种植,仅此一项全村年增收3 00万元以上。据统计,2012年与1999年比较,蔬菜播种面积增加了5.06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增加了11. 66万亩,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大大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落到实处。到目前,全市成功培育21个特色农产品,建成40多条农产品专业村。

村道带来的经济发展,再也不是昔日重复千年的生产模式,也不再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蛮干快上的粗放式发展。记者一行乘车爬上温泉镇天湖村。展现眼前的绮丽山水,令人陶醉:远山如黛水如烟,渺渺平湖漫楼天;洗却凝脂仙女秀,闲来乐伴玉人边。这里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原始生态之美、自然淳朴之美、青山绿水之美。

可是,在未修村道之前这里却是乱砍滥伐的重灾区。村妇女主任李美花深有感触地说:  “天湖山外是山,交通不便,山里产品卖不出去,当时农民只有偷砍树木维持生计,结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瘦了青山,坏了生态。”停了一下,她又说:  “天湖修水泥路后,家家户户种上砂糖桔和荔枝。由于山里昼夜温差大,成熟晚,刚好在水果市场上打了一个绝妙的时间差,别的地方卖完了,这里的才刚刚上市,加上品质好,广州等地客商都纷纷上门来收购,价位也高。以前穷,呆不住,天湖村外迁100多人。近几年,这些人又陆续迁回来了。”“现在还有人乱砍树木吗?”记者问。李美花回答:“怎么可能呢?广州市每年给我们的生态保护林补助款110多万元,谁还会去毁林?!”

“水上长廊连绵看,十里烟波任鸟飞。"来到鳌头镇岐田村茂墩水库,村委杨主任首先告诉我一个“秘密:“别看茂墩水库不是很大,但它是从化的后备饮用水源之一”。茂墩村在水库的上游,当年曾参与村道施工的杨老板告诉记者:“我是茂墩人,以前这里虽地处深山,却不见木和竹,到处光秃秃的,因为路不通,穷啊,把树都砍光了。村道修通后,山变样、水变样、村庄变样、人更变样。原来的破瓦房都成了钢混水泥屋。己搬到花都的40多户如今也陆续回来盖新房。不修村道他们会回来吗?”谈到村道给岐田带来的振兴,村委梁书记掩饰不住他的喜悦之情:“我们村修了水泥路村道后,大大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因为土壤好、环境好、水源丰富、水质优良,如今已有分别来自香港、广州、梅州等地6家企业老板在这里建了兰花基地,总面积达600多亩。这种生态精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模式,它盘活了土地资源后,村、社、农民三方受益,村、社收管理费,农民收租金,村民又可在基地就业拿工资,这真是一着好棋,全盘皆活啊!”农民在家门口华丽转身,成为了农业“工人”。

社社齐唱致富曲,村村托起振兴梦。一条路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会产生多大的威力,提高多少生产力,把整个从化都搅动、激活了?让我们再来看看城康村的巨变吧!

城康是城郊街一个比较大的行政村,有16个经济社、3000多人,这可是从化一张生态庄园经济的名片。村支书张灿新年轻有为,好思务实,他介绍道:“路通——信息通——物流通——人才交流快,这似乎是一个不变的定律。我们村修筑村道、社道后,短短13年时间,便引来了八方客商,有韩国的、香港的,有外省、本省的,也有广州市及附近市县的。他们看好的是城康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和生态优势:目标也一致:建庄园、搞种植、办精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到目前止己建成蝗虫、土鸡等养殖业基地,红葱头、辣椒、葡萄、无花果、火龙果等种植业基地共10多个。这些农业基地盘活、整合了土地资源,又使农民、经济社增收,实现三赢。”村道一通,实现了‘老板进村、资本进村、产业进村’,城康巨变,昔日一潭死水的地方如今生机勃勃!

目前,歧田、城康两村发展生态庄园经济,打造精品农业在从化己呈“星火燎原”之势,形成了一种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从化正在稳步迈向绿色增长。使人们欣慰的是,村道建设也给从化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插上了振兴的翅膀。记者在该市农村采访,沿村道两旁,建工厂、办企业,建基地、搞种养,处处热火朝天,方兴末艾。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天上飞的、地上种的、地下埋的、水里游的、手上做的、温室里培育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条件的还办了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它将调整村办企业产业结构,引领村办企业向低碳、高效、低耗、环保的方向迈进。据统计,村道修通前的1999年,全市村办企业年产值不到10万元;村道修通后的13年间,村办企业迅速发展,到201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34亿元,比1999年增长100多倍。10年前,广东省一位作家到从化察看村道建设,在文章中写道:“村道修通之曰,就是从化经济振兴之时。”13年后,从化的发展变化印证了这位作家预言。

三、托起美好生活之梦

村道给山区农民的生活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通畅、便利、舒适和惬意,美好生活使他们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看到了更美好的未来。

村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了群众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如今的从化农村,大多数行政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卫生站。荔枝树下办讲座、村头搭台唱大戏、办晚会、放电影、舞龙灯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农民的日子过得挺丰富滋润的。镇村干部都说,这些年,从化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位都得到很大提高,脏乱差看不顺眼了,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明显减少了,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赌博等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村里无事生非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家庭邻里关系和睦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记者一行从温泉镇出发前往密石村,一条长达12公里的村道,两旁几乎全是大红花,恰似两条火龙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摇头摆尾伸向大山深处,给广袤的乡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密石新村委楼客厅里,好客的村干部端来一盆新采摘的柿子,陈主任的话题从柿子说起:“我们这里盛产柿子和荔枝,丰年分别可达300万斤和50万斤,没修村道前,车子进不来,水果销不出去,大量的柿子只有烂掉。”“修通村道前有个真实的笑话,有个村民骑摩托送几个小孩去温泉镇上学,由于路面坑坑洼洼,多水多泥,途中掉下一个小孩都毫无察觉,快到学校了才发现,又回头去找人。”参加座谈的另一个村民接着说:“密石以前路不好,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有个姑娘来相亲,走到半路上都打道回府了,留下一句话‘这个地方谁愿意来的谁来?!’”还有更惨的:“90年代初,我们村里有个产妇临盆了,抬出去,由于路不好,走的慢,耽误了时间,抬到中途就分娩了,幸好没闹出人命来。”从客厅出来,我爬上村委楼顶,举目眺望,一排整齐的新房从东至西,依次排列,一条弯弯曲曲的村道从柿子园中穿过,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柿子掛在柿树上,把密石装扮得分外妖娆。不过10来年,昔日贫困的密石旧貌换新颜,90%的农家都建了新房,还买了摩托车、彩电、电冰箱、空调……城里人有的农民家里基本都有。天上人间,变化如此巨大,皆因修了水泥路啊!

离开密石时,一位八旬老农拉着记者的手,用纯正的粤语说:“请转告陈书记,密石村农民还记得他啊!他是人民的好书记!”据记者所知,陈建华调离从化已有10余年,在从化听到同样声音的又何止密石一个地方?在太平镇秋枫村也听到同样的话语:“领导要办的事很多,但是陈书记对老百姓的事很上心,比如修通秋枫到萝岗九龙镇的水泥路,就是他跟踪协调几个月办成的。”人走了,留下一个问:一个干部究竟做了什么,能被老百姓唤作好人、亲人而长相念?走过他走过的村道,翻过他翻过的高山,找到和他交心的老百姓,一个个再现他的故事,答案逐渐清晰。在人们的赞颂与思念中,我们看到了一名人民公仆“以百姓之心为心”踏实工作的形象。梦想践行者扬帆再出发流溪河水日夜奔流,从化村道年年行走,慷慨歌未央。“群众需求就是第一命令!”当年从化市委、市政府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了完成村道建设,向群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建设村道13年,扬起从化农村振兴的风帆,托起从化发展之梦。正如《人民日报》记者张毅所指:“村道建设,在发达的平原地区看来是平常的事;然而,在偏僻的从化山区,条条村道打通了经济发展的血脉,使那里各种资源聚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回想起在从化采访的日子里,目睹了从化农村、农业、农民己经和正在发生的巨变,记者激动不己!想起了《中国梦》这首歌:“你在倾听,我在倾听,一个声音在历史穿行;你在追寻,我在追寻,一个夙愿让民族振奋。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 ”

今天,在奔赴中国梦的时刻,梦想先行地广东扬帆再出发,为率先实现梦想继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作为广州城市副中心之一的从化,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姿态,瞄准目标奋力前进,正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2000年12月20日,渔洞村道竣工俯瞰图

(资料来源:《从化村道建设》作者为《经济信息导报》 《现代人才报》 《井冈山报》等媒体特约记者)

【关闭页面】

上一篇:从化国营工业企业走过的五十年

下一篇:流溪河水慢慢流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