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裕祠

点击数:3940      字体:[增加    减少]

公元2003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官员亲临从化钱岗村,为广裕祠获得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颁发奖牌和证书。当村民代表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顾问理查德.A恩格尔特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广裕祠成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的文物保护单位。

广裕祠,位于从化太平镇钱岗村,是陆氏家族宗祠,大门横额上书“陆氏广裕祠”6个大字。“广裕”是陆秀夫六世孙陆广裕的名字。

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与北京故宫同年兴建。大门的两边镌着一副对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这8个字记载着两位陆氏祖先——陆贾和陆秀夫的丰功伟绩。上联指的是西汉陆贾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下联意为南宋陆秀夫精忠报国之事。据村中的老人说,陆贾是陆氏第五代后人,陆秀夫则是陆氏第五十五代后人。在檐板的两侧,分别雕刻两幅画,右面的画中,南越王赵佗倨傲地卧在大堂之上,陆贾正冠站立,不卑不亢,内容正是采自“说越当汉”一节。左面的画中,战船林立,硝烟弥漫,陆秀夫背负宋帝,饱含悲愤与绝望,视死如归,欲投海自尽,说的是“负帝投海”的壮烈情景。广裕祠的门联“诗书开越忠孝传家”,高度概括了一段与民族生死存亡、山河破碎有关的辛酸历史与陆姓家庭有关的丰功伟绩。

广裕祠建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它有5处确凿的维修年代记录:在中堂的脊檩刻有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1553年)仲冬吉旦重建”,这是广裕祠堂最早的重修记录;在中堂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一块《重建广裕祠碑记》,上面落款为“大明崇祯岁次己卯(1639年)手夏吉旦重修”;在后堂的脊檩下和前厅的脊檩下分别刻有阳文“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1667年)事夏矣于吉旦众孙捐金重建”、“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1807年)季谷重建”等字样;另外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枋阴刻“民国四年(1915年)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这5处确凿的维修年代记录,是全国发现的唯一一间有5个确切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此外,后院东侧山墙和第三进后堂西侧山墙内面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标语,这也成为广裕祠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真实记录。

广州博物馆民俗专家崔志民说:“这里面的确凿时代记载,为该祠堂所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作出明确的断代,这是极其珍贵的。它简直就是岭南建筑历史的一把标尺。”著名文物考古学家麦英豪说:“在南方的广东,这是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份的古建筑,是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及祠堂文化有重要价值。”

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后,历史曲折,世事无常。新中国成立前,广裕祠曾是当地游击队的司令部和粮仓;“大跃进”时成为公社的食堂;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后,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忠孝”思想不分糟粕与精华完全给予否定,广裕祠遭到破坏,并在较长的一段时间成了生产队的牛栏,牛屎牛尿横流,污秽满地,臭气熏天,部分构筑瓦颓木朽,庭前祠后,杂草丛生,罕见的文物岌岌可危。

2000年4月开始,从化市开展第二次全市性文物普查工作,文物普查人员走村串巷,发现广裕祠等200多处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古村落。面对一个个即将破败的占老建筑,从化市委、市政府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经过严密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意见,在地方贝才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确定“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重点投入、监控其余”的原则,对每一座古建筑的维护具体实施分三个阶段完成,即“三阶段”理论:首先进行以文物保护为特征的排危、抢修;其次依其特包,营造其风格、环境、氛围;最后再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综合整治。在对

全市古建筑修复排序时,有关部门从建筑的历史年限、文物研究价值、建筑研究价值、建筑破损程度、建筑环境质量、工程难易程度和修复经费等方面考虑,最终决定,从化古建筑保护工作从钱岗村广裕祠开始。

2001年11月开始,钱岗村400户人家,有300户自觉捐款,将集资得到的资金作为“陆氏广裕祠维修保养管理基金”,由村民选出代表,组织成立“村民资金使用管理小组”,设立专用基金账户。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共拨出维修专项经费100多万元,并聘请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陆元鼎和博士、副教授谭刚毅为广裕祠修复工程专家,施工任务采用邀请招标的形式,由五华县建筑公司承担。

修缮工作从2002年1月开始。根据广裕祠的残毁程度,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其他特殊的要求,陆教授确定修复工作的三大原则:不落架、保信息、留痕迹。“不落架”,就是在施工的全过程,大木结构和墙体基本保持不动,原则上不用新材料更替大木结构构件。“保信息”,修复中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每一个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遗迹。“留痕迹”,修复中对一些无法继续使用的构件进行处理时,采用原件妥善保留,替换构件并不完全仿照,而是经过艺术处理,以示重修痕迹的一种修复方法。整个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和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坚持文物修复的“可逆性”原则,做到:1.修旧如故;2.保存现状、以治本为主;3.采用旧工艺、旧材料和传统施工方法;4.多留原来的构件,少增附加的东西,能小、中修的尽可能不大修。修复中为了使用原来的材料,工人们把屋顶拆下来的数万块破旧瓦片,小心地一片片洗刷干净,扫上保护性的灰浆;使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在二进中堂更换雀替9个、红砂岩柱础6个、柱子2根,其他不用换的柱子,视劈裂情况分别采用环氧树脂子堵抹、木屑、竹片进行镶嵌等方法;维修时,不但恢复原貌,还使用种种方法让其“延年益寿”,如在木构件表面涂沫一层熟桐油,对一些墙体裂缝除了换砖、纠偏、加固基础外,还在墙体里每隔5块砖夹一根钢筋,用水泥砂浆浇筑,外面再补砖,使得表面依然如故,修复工作达到“修旧如故”。  修复工作至3月结束。2002年7月,广裕祠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广裕祠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评奖。2003年月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审团的8位国际保护专家,集中审议入围项目。最后,广裕祠因为其保存着完好的7处历史文字的印记,成功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同年9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柏林展览会颁发展示广裕祠的图文资料,给予高度的评审意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变化期间,广裕祠堂的修复是一个地方遗产保护的杰出范例,村民、政府机构和技术顾问组织精诚合作,克服了资金有限的困难,导致了广裕祠在修复时周全的选择和高水准的传统工艺。通过有意识地坚持《威尼斯宪章》和《奈良文书》原则,项目组成功地展示了方法上的严格性和在记录、评估、解释该建筑文化遗产价值时的敏感性。用广泛的参与和透明的方式来动员对保护项目的支持,从而确保该历史建筑在社会未来的年月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建筑中可见的历史变更在各个层面的仔细保护,陆氏祠堂不仅成为钱岗村历史活的记录,同时也可捕捉到中国从宋代直到今天共和国绵延的历史进程。”

重建广裕祠碑记内嵌在钱岗村广裕祠第二进后墙东侧,高100厘米,宽65厘米,碑文阴刻,额名篆体,碑文小楷,碑的四边刻缠枝卷草纹饰。碑文如下: 重修广裕祠记镶嵌在广裕祠正门右侧墙壁上,碑文如下:

(资料来源:《一泉碧波暖从化》)

【关闭页面】

下一篇:防御使钟公祠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