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21个民主党派始末

点击数:16678      字体:[增加    减少]

[摘 要] 中国国民党于1919年成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史称大革命。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一部分从国共两党分离出来的革命者,开始了组建民主党派的工作。194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民主党派的称谓,而后被逐步接受并延续至今。中国历史上先后成立了 21 个民主党派,它们都经历了酝酿、组建、发展、不断工作或终止活动的历程。

本文简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21个民主党派的组建、发展、不断工作或终止活动的历史,进行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阐述,从一个侧面补充了通常的文献。

一、中国民主党派产生的条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促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给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反封建与节制资本的内容,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产生了新三民主义,深刻地影响和武装了一批国民党内外的爱国民主人士,从而为民主党派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7 年,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形成了国民党与共产党武装对峙的局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先进的知识分子,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既坚决主张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又不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与政策,希望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求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即中间道路,从而为民主党派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了由邓演达起草的《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莫斯科宣言》)。号召在孙中山的精神领导下,团结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学生,反帝反封建反对一切少数宰割多数的反动势力,革命的政权要掌握在以工农为中心的民众手中,经济建设向社会主义前进。

在《莫斯科宣言》的影响下,1927年底,国内因白色恐怖而陆续到达上海的一部分国民党左派、一部分脱离共产党的人士、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如谭平山、章伯钧、张曙时、季方等数十人,共商成立新党,开始了民主党派的组建工作。

二、中华革命党(第三党)

1928年3月,谭平山等人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华革命党,企图重振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旗帜。当时推举尚在国外的邓演达为总负责人,在他未回国之前,由谭平山代理总负责人,主要工作是恢复原有的国民党左派组织和联络反蒋军队,开展反蒋活动。中华革命党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早建立起来的民主党派。中华革命党的建立,标志着在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政治势力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从而有第三党的习惯性称谓。

1930年5月,邓演达应国内同志的要求从国外返回上海。1930年8月9 日,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华革命党全国干部会议,决定将党的名称改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确定 29人组成的领导集体,邓演达为总干事。党的政治纲领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独立封建势力支配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以平民革命思想和平民政权理论为指导,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平民革命和军事活动,实现平民阶级的社会主义。中华革命党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策动黄埔学生起来反蒋;联络各反蒋政治派别和地方实力派倒蒋;在上海秘密举办干部培训班,准备指导各地武装起义。

1931年8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演达在上海被捕,11月在南京被秘密杀害,此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失去重心,益形涣散。1933年,参与了福建人民政府的工作,同年12月11日,黄琪翔、章伯钧等在福州召开干部会议,经反复讨论并征求意见,为了顾全大局,最后决定解散组织,加入生产人民党。1935年11月10 日,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鼓舞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在香港召开,决定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黄琪翔为总书记。会议通过了新的政治路线,实施联共抗日的方针,为促成全民族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参与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于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1948年5月响应中共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1949年1月,农工党领导人和其他党派领导人﹑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名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宣布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将革命进行到底,最终成为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三、中国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起源于侨居海外的华侨会党组织洪门致公堂。1925年10月10日,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会议决定自此以后各地致公堂一律改称致公党,推举陈炯明、唐继尧为正副总理。致公党虽然成立了,但党内党堂并存,实际上没有完成由封建会党向现代政党的过渡,其政治纲领也没有对中国革命提出积极的主张。

1931年10月,致公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式确定总部设香港,存堂保党,党堂分家,以党领导堂。这次会议虽然承认党堂并存的现状,但决定党堂分家,从而向现代政党又前进了一大步。大会通过了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纲领。会后积极投入抗日战争。香港被日军占领后,致公党总部随即停止活动。

1947年5月,中国致公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推选李济深为中央主席,陈其尤为副主席,陈演生为秘书长。致公党三大通过的政治纲领反映了党的新的政治主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反对个人独裁和一党专政,融多党多派建立举国一致的联合政府,为民主解放、国家富强、人民自由而奋斗。

致公党三大是致公党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的转折,致公党由此获新生,成为一个新型的现代政党。中国致公党是现行的八大民主党派之一,虽然宣告成立的时间很早,但真正成为现代政党的时间较迟。

四、中国人民救国会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与推动下,1935年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率先建立,公开喊出“停止内战”、“迅速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释放一切政治犯”等口号。随后,上海各界迅速成立了各行各业的救亡团体。1936年1月,沈钧儒等人遂组织成立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各界出现了60多个救亡团体。这些团体的代表于

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召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全面阐述了救国会“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政治主张,并赴南京向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请愿。由于救国会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民党政府于1936年11月22日深夜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史良等救国会领袖,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此后,救国会参与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为了团结各界人士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沈钧儒等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会于1945年冬在重庆韦家园召开会员大会,决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推选沈钧儒为中央常委会主席。194年5月5日,中国人民救国会响应中共“五一”口号。1949年9月,中国人民救国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2月,中国人民救国会在北京宣布解散。

五、青年党 民社党 乡建派 职教社派 民盟

1923年12月2日,由留学法国的曾琦、李潢、左舜生等人在巴黎宣布成立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信奉国家主义,被称为国家主义派,因为曾经办过《醒狮》周刊,所以又被称为“醒狮派”。1924秋,该党的主要成员回国,宣传国家主义,反苏反共。1927年后,它继续反共,一度投靠蒋介石,后又反蒋,既反共又反蒋。“七·七”事变后,青年党负责人左舜生等参加庐山谈话会,其活动倾向于抗日,同情、接近中共,附和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投靠国民党。

中国国家社会党,由一个老牌的政客集团沿革而成,与保皇党、进步社、研究系以及基特尔社会主义一脉相承。1930年,张君励、张东荪、罗隆基组织再生社,创办《再生杂志》,酝酿了国社党的建立。1934年4月,再生社在天津举行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国家社会党,以国家社会主义为旗帜,抨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不抵抗主义,曾附和抗日民主运动;1933年福建事变发生时,张君励参加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主张立即抗日。“七·七”事变后,国社党向国民党靠拢。1946年8月,与海外的民主宪政党合并,改称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后投靠国民党。

乡村建设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一个从事农村改良运动的地主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组织过全国性的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派系很多,梁漱溟是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基础是所谓“中国文化”,他讲过乡建理论,作过乡村情况调查,搞过乡村试验。1932年12月,梁漱溟等应国民党内政部召集,研究乡建问题,并正式成立乡村建设协会。“七·七”事变后,乡建派参加了抗日民主运动,梁漱溟访问延安,钦佩中共的抗日立场和主张。全面抗战爆发后,主张发动民众抗日,开展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其成员纷纷投入抗战,逐步变成一个有影响的政治派别,习称乡建派。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为职教社,成立于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蔡元培等48人为创始人。1917年11月15日,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并登出《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它是一个以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为主体的、专门从事职业教育、以“职业救国”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曾开展过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活动。在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它逐步发展成为抗日民主运动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政治派别,史称“职教社派”。

在民主宪政运动中,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制和消除异己的高压政策,国民参政会中的民主人士都感到人少势弱,遂想联合起来,以形成“第三者”的立场和力量。1939年11月23日,青年党、民社党、第三党、乡建派、职教社派、救国会等三党三派的主要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张澜在重庆集会,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在组织上初步确立了各党派的联合。1941 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成立大会,推选黄炎培为中央常委会主席,左舜生为总书记。鉴于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合法地位,故在秘密状态下活动,并决定以香港为基地,派梁漱溟去香港办报,宣传同盟的政治主张。同年10月,黄炎培因出国而辞去主席职务,由张澜接任主席。同年11月16日,同盟领导人张澜、左舜生、章伯钧、罗隆基等在重庆召开茶话会,公开了同盟组织。同盟的成立实现了三党三派的初步结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随着大批无党派知识分子和自由职业者的加入,这些人士强烈要求改变同盟的党派联盟原则和青年党把持盟务的局面。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于1944年9月19日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作了三项重要决议:接受昆明支部提议,决定取消“政团”二字,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张澜为主席,左舜生为秘书长。此后,中国民主同盟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最终成为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六、民权保护同盟 生产人民党 民主革命同盟

中国民权保护同盟成立于1932年12月,1933年6月停止活动。

1932年12月29日,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发起成立,总会设在上海,在北平(今北京)、上海等地设分会,最高执行机构是临时全国执行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分任主席和副主席,杨杏佛为总干事,鲁迅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

同盟的领导人都是当时社会知名人士,他们公开反对国民党的统治,并营救许多被国民党关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1933年3月,同盟联合上海其他进步团体,组织“国民御侮自救会”,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外交政策,要求派军队抗日,保障民权,停止向革命根据地进攻, 在全国抗日民主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刺杀12后,同盟停止活动。

生产人民党成立于1933年12月,解体于1935年7月。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联合李济深、冯玉祥、陈友仁、李章达以及第三党的黄琪翔、章伯钧等人,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选举李济深为主席,发表宣言,号召“打倒以南京政府为中心的国民党”,并同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签订协定,联合抗日反蒋。

福建事变中的党派关系复杂,陈铭枢提出各党派与原组织脱离或解散,另组生产人民党作为革命政府的领导核心,正式发起生产人民党。对于第三党不愿加入生产人民党,陈铭枢等人表示不满,福建革命政府机关报《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何为第三党》的社论,指责不应该继续存在。蔡廷锴曾找黄琪翔等人谈话,希望统一行为,取消第三党,加入生产人民党,蔡说:“现在时局严重,而我们内部斗争尖锐,他人没有党,只有你们有党,我们重组一新党,就是为了团结内部,共赴时艰,否则我们分家,看将来的政治责任应归谁负?”于是,黄琪翔、章伯钧等在福州召开干部会议,经反复讨论并征求意见,为了顾全大局,最后决定解散组织,加入生产人民党;1933年12月11日,以“中国革命行动委员会中央干部委员会”的名义,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中国革命行动委员会宣告解散启事》,指出:“中国革命行动委员会”的政纲同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政纲是基本相同的,因此“中国革命行动委员会”已经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它原有组织的成员将“一致参加生产人民党革命运动,以与其他政治主张相同之革命势力,共同担负中国革命任务”。

在行动委员会宣告解散后,以陈铭枢为总书记的生产人民党正式宣告成立,脱离国民党的各派人物和行动委员会的党员,均分批到陈铭枢的住处宣誓参加生产人民党。生产人民党形式上是一个统一的政党,但实际上是各派政治力量的松散的结合,思想并不一致,步调也不统一,在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中也没有发挥核心作用。福建事变失败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均转移到香港,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斗争。他们最初仍然以福建事变时组织的生产人民党为核心,以其名义继续团结十九路军中上层骨干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进行抗日反蒋活动。但不久生产人民党就完全解体。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成立于1935年7月,解散于1937年10月。

日本帝国主义策动“华北事变”后,进而在华北发动所谓“自治”运动,妄图将华北五省变成“第二满洲国”,中国华北局势越来越严重。这时,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团,在共产国际“七大”筹委会的帮助下,开始克服关门主义的“左”倾错误,准备在国内联合各种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于1935年上半年派中共党员潘汉年、宣侠父、胡兰畦等人到香港活动,和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多次接触,并给予多种帮助,推动他们组建抗日反蒋的政党。1935年7月25日,李济深、陈铭枢等在香港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简称“大同盟”。参加大同盟的除了十九路军中上层人物外,还有徐谦、陈友仁、李章达、王造时、陈希周等人。大同盟的领导机构为中央委员会,会议推举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徐谦、陈友仁、李章达、梅龚彬、陈希周为中央委员,李济深任中央委员会主席,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亦为主要领导人,李、陈、蒋、蔡被称为大同盟的“四大巨头”。中央委员会设立了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民运部、总务部、海外部、不管部7个部,陈希周任组织部长,梅龚彬任宣传部长。会议决定总部各机关均设在香港。

1935年12月,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公开发表了《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的政治纲领》,以“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人民政权”为自己的基本政治主张,提出了抗日反蒋的八项具体行动纲领。1936年1月4日,李、陈、蒋、蔡等人在共产党员吴玉章于巴黎办的《救国时报》上又发表了“对时局的宣言”,进一步阐明了他们的抗日反蒋主张。1936年10月,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根据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的方针和国共合作精神及蒋介石态度的变化,将同盟成立时的反蒋抗日政治主张改变为联蒋抗日,并提出了联蒋抗日的新八项行动纲领。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积极进行发展组织和宣传活动,创办《大众报》、《民族阵线》、《战线》、《在抗战旗帜之下》等报刊;积极参加救国会运动,在华南各地发起成立救国会组织;参加两广“六一事变”,恢复十九路军;开展联共访苏活动,支持国共合作;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之后,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为了表示对国民党的“公诚”拥护态度,1937年10月25日决定解散,并于10月30日发表解散宣言,要求海内外同盟组织一律结束后,所有力量自当贡献政府,效力抗战,从此走上了拥蒋抗日的道路。

七、民建 民进 九三学社 台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是由黄炎培、胡厥13文、章乃器等发起组建的代表我国民族工商界及其知识分子利益的一个民主党派,是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945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在重庆白象街实业大厦召开,选举中央理事会、监事会,中央理事会、监事会联席会议为民建的最高权力机构。民建的政治纲领是:在和平中完成建设以恢复元气,增进国力;在统一中实行自治,以安定秩序,发挥民力。而和平统一,均需在民主政治之中。只有通过这些手段,才能建立一个最高理想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由马叙伦、王绍鏊发起建立的以进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个民主党派,是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945年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上海爱麦虞限路中国科学社(今绍兴路卢湾区图书馆)召开,正式宣告成立。1946年1月2日,民进举行了第二次会员大会,选举了第一届理事会,推举马叙伦为常务理事,发表对时局的《宣言》。民进的政治纲领是: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现阶段的中国必须首先实行民主,才能实现统一;国民党当局应立即无条件还政于民,重新制定宪法草案,重新普选国民大会代表。

九三学社是由许德珩发起组建的以科技、文化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个民主党派,是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945年9月3日,许德珩联系科技、文教界的部分知识分子在集会时把民主科学座谈会改称为九三座谈会,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性胜利。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推选中央理事会和监事会。九三学社的政治纲领是:发扬“五四”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是在“二·二八”起义遭镇压后,由参加过起义的台湾同胞筹建的,是由台湾籍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一个民主党派,是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1947 年11月12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第一次盟员代表会议在香港召开,推选谢雪红、杨克煌、苏新为台盟负责人。台盟的政治纲领是:打倒独裁专制,实行人民民主制度,设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独立、和平、民主、富强与康乐的新中国。

八、民联 民促 民革 孙盟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是谭平山发起的由中国国民党内一部分资历较深、较有影响的党政界上层人士为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而建立的政治组织。1945年10月28日,民联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在重庆举行,推选谭平山、陈铭枢、杨杰、柳亚子、朱蕴山、王昆仑、郭春涛等七人组成中央常务干事会。民联的政治纲领提出,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与决议案作为自己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是由李济深发起组建的由中国国民党内有一定影响的上层军界爱国民主人士组成的政治组织。1946年3月4日,民促在广州成立,推选李济深为中央理事会主席。民促的政治纲领提出,建立一个和平、统一、富强的三民主义新国家。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由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和人士组成的政治联合体。民联和民促成立不久,首先由民联提出组织联合问题,民促立即予以积极响应。1947年秋冬,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及人士汇聚香港,对组织联合开始了具体筹备,于11月与12月连续召开两次国民党民主派联合大会,完成了筹备工作。1948年1月1日,在香港坚尼地道五十二号正式举行了民革成立大会,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选举李济深、何香凝、冯玉祥等为中央常务委员,柳亚子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任。

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简称孙盟),是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政治派别。它的前身是中国农工社会党,1947年在南京成立,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曾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一些人,如许闻天等;二是曾参加邓演达组织的第三党的一些成员,如邓昊明等;三是从蒋介石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一些高级军政人员,如贺耀祖、陈惕庐等。该党成立后曾派人去香港同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联系,要求作为民革的一部分。当时,朱蕴山代表民革表示欢迎,同时要求他们更改党的名称。

1948年春,中国农工社会党改名为孙文主义革命同盟,但并未并入民革。孙盟的主要负责人有许闻天、邓昊明、高宗禹、韩梅岑、陈惕庐、贡沛诚、谌小岑、刘不同、贺耀祖、侯桐、杨玉清、金绍先等。新中国成立后,孙盟停止活动。

1949年9月,民革、民联、民促均独立地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政协的《共同纲领》为新的政治纲领。会议决定民革、民联、民促和其他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四方面的力量汇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联、民促同时宣告结束,解放后停止活动的原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的部分领导人也作为第四方面代表参加。于是,民革最14终成为现行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九、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 中国农民党

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简称旅美联盟)建立于1947年11月,停止活动于1948年7月。

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是著名爱国将领、国民党民主派冯玉祥在美国组建的国民党民主派组织。它的成立,经历了一个在斗争中酝酿的过程。1947年1月中旬,冯玉祥向几位朋友透漏了欲发起和平民主联盟的动议,得到了一致赞同,并成立了和平民主联盟筹委会。1947年11月9日,旅美和平民主联盟在纽约西末大街839号三楼冯玉祥寓所召开成立大会,冯玉祥亲自主持大会。会议通过了《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章程》、《旅美和平民主联盟成立大会宣言》、《致杜鲁门总统 马歇尔国务卿 美国国会书》;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冯玉祥、王昆仑、赖亚力、吴茂荪等人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推举冯玉祥为执委会主席。《大会宣言》等文件分析了形势,阐明了联盟的性质、任务、宗旨。

旅美联盟建立后,很快就发展会员200多人,并且先后在旧金山、华盛顿、明尼苏达等地建立了分会。旅美联盟中央还编辑了一份钢板刻印的“双周刊”,内容丰富,充满了战斗气息。冯玉祥先后在该刊上发表了《我为什么与蒋决裂》、《致蒋介石一封公开信》等战斗檄文,揭露了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表达了自己为和平民主事业斗争到底的决心。由于美国政府看到蒋介石政府已难以维持,便打算“换马”。他们派人找冯玉祥,说明中国的民主人士只要坚持反共立场,美国政府即可帮他们“去蒋”,并给予必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冯玉祥丝毫不为所动,严辞予以拒绝。

1948年7月,冯玉祥为响应中共的“五一”口号,决定绕道苏联回国参加新政协。临行之前,先后发表《告别留美侨胞书》、《告别美国人士书》。7月3日,冯玉祥乘苏联客轮启程回国。9月1日,该轮船在黑海域内起火,冯玉祥不幸遇难。在此之前,旅美联盟的其他领导成员,也陆续赴香港或国内直接参加民革组织的斗争。

中国农民党成立于1947年5月,自行解散1949年6月。

1945年民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民盟政纲时,作为民盟中央委员的董时进则在会上发言,称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不是土地所有制问题,而是改良生产技术问题。会后他写信给张澜主席,表示不同意该主张,退出民盟。

董时进深知无法通过民盟表达自己的主张。1947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后,组党自由相对宽松,各派系纷纷成立自己的党派,董时进便顺势在同年5月12日组建中国农民党,并当选为主席。《中国农民党成立宣言》写道:“本党虽是代表社会上一行职业的政党,但绝不存自私的阶级观念,一切主张,必须顾到国家全民的利益,我们的主要使命是为农民争取国家的主人地位,并谋政治的改革,及农业与乡村的改进,这都是整个国家所切需的。至于本党的党员当然最大部份是要向农民里面去征求,但是我们也欢迎一切同情者参加。农民党是要农民都能当国家的主人,却并非要他们都去做官。”

1949年1月,国共和谈,中国农民党发表宣言表示拥护,同年4月,董时进谋求农民党作为参加新政协的单位。5月17日,董时进自香港抵北平,致函周恩来要求会见。6月5日,李维汉约见董时进,批评以前曾经公开发表的反对土地改革的文章。李维汉并向董时进说明,农民党参加新政协是困难的,劝董时进不要搞农民党,仍以从事农业建设为好,希望他把技术介绍给人民政府,为农业建设服务。董时进最后表示,愿意推荐农业技术人员贡献技术,农民党可以宣布解散。6月25日,农民党在北平发表《中国农民党为停止党务活动致力生产建设宣言》,宣称:“本党中常会议决,自即日起停止本党一切党务活动。号召全体党员一致在中共和即将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的领导下,将大家的学识技能和一切力量贡献出来,帮助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功。”

十、结论

中国历史上曾先后产生了21个民主党派,其中结束较早或与其他民主党派融合了的有6个,即中国民权保护同盟、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职教社派、乡村建设派、孙文主义革命同盟;经历了长期发展,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但由于各种原因到年底结束或与其他民主党派合并了的有3个,即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历史一定时期内曾经加入民主党派的行列,后来投靠到国民党反动阵营中去的有2个,即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成立后一段时间而自行解散的有2个,即生产人民党、中国农民党;持续发展至今的有8个,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上述党派之所以统称为民主党派,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党派从成立到后来的活动,都以争取民主为15主要目标,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半数以上的民主党派的名称中都有“民主”二字。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了民主党派的称谓,而后被逐步接受,并延续至今。

民主党派开始产生于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后在促蒋抗日、救亡御侮的斗争中逐步建立,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建立了一批,直至1949年全部建立,如前所述,先后共建立了21个民主党派。现在谈的民主党派,以1948年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党派为准,当时有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党、农工党、救国会、民促、民联、民建、九三学社、台盟共11个党派,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八个民主党派。

中国民主党派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要求,使得他们一建立就走上了与中共的合作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促蒋抗日,响应中共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中共一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反对内战,赞成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最后表示接受中共的领导,共同建立新中国。中国民主党派的建立及演变,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民主党派的发展历史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合作,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并且是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

民主党派成员要认真学习中国现代史和党派史,不仅有清晰的了解,而且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每一位公民都要了解学习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提高履行宪法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2]韩忠金,孙信.中国民主党派简史[M]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3] 民 进 中 央 会 史 工 作 委 员 会.中 国 民 主 促 进 会 简 史(1945-1995)[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4]编委会.中国致公党简史(1925-2009)[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5]孙宗明.中国民主党派创建及沿革的历史[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1999(4):15-18.

[6]孙宗明.中国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J].泰安师专学报,2000(2):17-20.

[作者简介]孙宗明(1945-),男 ,山东嘉祥人, 教授,主要从事代数学有限群与有限域研究.

(资料来源:网络)

【关闭页面】

上一篇:学习参考资料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