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古村落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画意境往往是人们对最美乡村最深的印记和向往。在良口镇磻溪村里隐藏着这么一个能让人“记住乡愁”的小山村——湖边村。湖边村户籍人口1010人,共有222户。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共有8个经济社。这里山清水秀,林木郁郁葱葱,处处生机盎然。崴格诗温泉度假区和耕山小寨也落户其中。因为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里保持着原始的地方民俗特色,原生态的自然风景和淳朴的民风让人感受到一份写意的宁静,塑造出湖边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湖边村的独特魅力还曾经引来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珠江新闻眼》节目前来报道。
“象鼻湖边”护佑 古村落繁衍生息
古门楼
驱车从大广高速米埗高速口转出,沿着村道直行,放眼望去,一路都是青山绿水。当车辆到达湖边村时,让人瞬间眼前一亮。青山、绿水、阳光、古屋、古亭、古庙、古驿道……汇聚成了一幅古朴优美的画面。
在古鱼塘旁的古村落是湖边村始祖居住的地方,至今古村落还保存完整。古鱼塘与东南面山势形成“象鼻湖边”护佑,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湖边村原党支部书记李少平今年62岁,他家世代居住在湖边村。在李少平的记忆中,湖边村是一个被大树包围的村庄。“村子周围有很多大树,这些大树一圈一圈地围了起来,就像一个湖一样,所以这里叫做‘湖边村’。”李少平说。在他的印象中,这些树每一棵都很大,需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但是,由于历史变迁,这些大树早已不复存在,现在仅存下一棵由以前砍掉的树干逆势长出来的大树。如今,这棵树成了村里的风水树,被村民世世代代地保护着。
随着李少平的脚步,记者踏进湖边村的古村落。进入古村落必须经过一个古门楼。作为围村,古门楼曾是湖边村唯一的出入口。古门楼的大门上刻有“湖边里”三个字,这三个字是近年根据原石碑字体的大小重新修葺的。古门楼建于明朝,占地面积30平方米。门楼长5米,宽6米,高10米。走进古门楼,抬头可见坤甸木横梁。李少平介绍,以前的横梁上铺有木板,因为这是公共出入口,不能存放私人物品,只能存放醒狮的狮头。门楼下面则提供给站岗放哨的值班人员使用。
穿过门楼,两侧是青瓦泥砖房,这里的居民早已搬走。由于年代久远,墙体已经斑驳,有的甚至已经倾倒,但依稀还能看到昔日的围村风貌。李少平告诉我们,古村落被围墙包围,在村尾建有两座两三层楼高的房屋,同样起到放哨保卫的作用。
门楼里原有4座祠堂,村民逢年过节都会在这里烧香祈福,目前仅存下了2座。“我们的始祖名叫以端。以端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岁旺,岁旺又生了4个儿子,慢慢开枝散叶,湖边村才逐渐发展起来。”李少平介绍。
茅寮古亭 方便过往驿道村民歇息
矛寮古亭
记者看到,在古门楼旁的茅寮古亭尤其惹人注目。这个古亭比较特别,它依靠8根柱子支撑,石柱、横梁、青瓦等依然是几百年前的模样。当记者问及这个古亭有多长时间的历史时,李少平坦言,有古村落时古亭就存在了。
以前的湖边村,黄蜡石比较丰富,因此,古亭里直接用黄蜡石作凳子。随着时间的磨砺,亭子里的黄蜡石越发光亮。古亭里还有一张木板凳,这张凳子也是自有古亭起就存在了。
这个古亭有何作用?原来,在湖边村8公里外的地方是米埗村,那里曾经有一个码头。湖边村作为通往米埗村和佛冈四九圩的主要通道,也是商人买卖交易的必经之路。这个古亭就充当了驿亭的作用,供过往的村民歇息。
“那时候,我们的木炭、香薰、草药在米埗上船,运送到广州市区。广州市区的‘火水’(灯油)和其他日用品也运送过来,卖到佛冈。”李少平说。
在湖边村青宁庙附近的泥土小路上,一段花岗岩石柱路标正好印证了这段历史的存在。这段石柱路标在明朝时期竖立,上面写着西至磻溪清远,东到格木冈米埗,北至石岭圩,南至温泉的头甲,这充分表明了以往的湖边村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
明朝古钟 研究村史的重要载体
除了古村落、古亭,在湖边村还有一口古钟。古钟至今已有405年历史,仍然保存得比较完好,上面的铭文铸字清晰写着——“大明国广东广州从化县流溪都磻溪洞青宁庙众信士铸钟香炉共二百余斤。”目前,广东地区保存下来的明朝古钟已不多见,这口古钟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研究村史的重要载体。
仔细查看时,记者发现古钟上有一洞口。李少平说,这个洞口有一段传说。村里有一座古庙,名叫青宁庙,大钟放置在青宁庙中,每天都有僧人敲钟。因为这口钟有灵气,据说钟一敲,就会震跌佛冈那边的菩萨塑像。经过寻找,最后发现是这口古钟的原因。一夜之间,古钟被人打了一个洞,破坏了灵气,再也没有此现象发生。而古钟上记录的香炉也因为保存不当而消失了。不过,现在的青宁庙依然是村民逢年过节烧香祈福的地方,每逢节日特别兴旺。
如今,漫步在湖边村,可以感受乡村的恬静与美丽,让人很容易忘却城市的匆忙与喧嚣。这里的村民默默地与青山为伴,过着简单朴实的生活,让人感受到独属于湖边村的宁静与美好。现代人喜欢感受乡愁,感受历史,感受乡村的变迁。湖边村这个未加修饰的纯朴农村,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古钟
石柱路标
青宁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