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上灯风俗:添一员新丁升一盏灯笼

点击数:4939      字体:[增加    减少]

在城郊街红旗村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习俗—“上灯”。“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在红旗村里,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有些村民尽管身在外地,依然赶回村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事。上灯对许多人而言,不仅仅是一项仪式,更是了解宗族历史、团结宗族同胞的重要活动。

红旗村村民周伯告诉记者,红旗村上灯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上灯的人家需要提前准备3盏灯笼,要自行制作或圩市购买灯笼。红旗村常用的是一种长形花彩灯,样似走马灯或宫灯,款式较为精致,灯架用竹篾扎好,彩纸作面,下方有开口,可随时添油亮灯,也可安放灯泡。当天上午12点前,上灯的人家就要将一盏灯笼悬挂在村里祠堂的子孙梁上,一盏就悬挂在俗称“伯公”的榕树上,还有一盏就悬挂在自己家的祠堂。挂灯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在他们村里,上灯的顺序是按男孩的辈分来排的,同辈的男孩则按年龄来排序。上灯的时候,鞭炮声不断,村中锣鼓喧天,上灯的人家,男女老少齐出动,挑着用竹篮盛载的酒食供品,捧着香烛大鞭炮,结队前往村里祖祠拜祭。供品的摆放次序有讲究:当头竹篮的供品是一只煮熟的全鸡,鸡头抬翘,嘴衔柏枝,鸡背贴红纸,鸡旁边摆放酒壶和6个酒杯,还有烧肉、柑桔、茨菰、花生、豆芽、糖环、煎堆等美食以及毛毯、新衣等,其寓意为“开枝散叶,辛勤劳作,丰衣足食”。上灯仪式结束后,主人家就会大宴亲友,尽情欢庆。上灯当天,村中邻舍和亲友前来祝贺、饮灯酒,宴会必有三道菜:水芹菜、酸萝卜、酸姜。水芹菜中的“芹”与“勤”同音,吃芹菜寓意男丁将来勤劳(从化当地话叫“勤力”)。做法是将水芹清洗干净,放到锅里炒熟,然后洒上数花生油和芝麻。酸萝卜和酸姜分别用本地萝卜、生姜等为材料,切为薄片,用适量米醋和糖腌制半天而成,“酸”与“孙”同音,吃酸萝卜、酸姜寓意添男孙。此外,悬挂好的灯笼需要上灯人家每天早上和晚上前来添加香油,保证灯火不灭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上灯是客家的传统风俗,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无从考究。但是上灯仪式中渗透的是客家人注重团结、亲情的理念,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容易淡忘传统文化,上灯这类仪式对于传承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陈宝怡 邝建华 罗文龙)

【关闭页面】

上一篇:元宵掷彩门活动

下一篇:新春民俗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