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专记

点击数:1707      字体:[增加    减少]

一、决策

从化是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地处广州市北部,是广东“珠三角”北上及华东各省市南下广州市的陆路交通要地。但是,从化既没有水路、铁路,更没有空中运输。由于不发达的交通,造成从化区位的偏僻和经济的长期滞后。在1994年和1997年,尽管105国道和355省道从化段一级公路成功改造,但从化交通还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里程和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8年3月,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对公路交通建设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讨。年底,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到韶关仁化县学习考察,仁化县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改造村道的做法,给大家很大的启发。随后,市人大财经委与市交通局共同研究村道建设的议案。

1999年1月,新任市委书记陈建华到职。陈建华一到从化,便深入村镇进行调研。经过调研,他发现阻碍从化村级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路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又听取镇村干部、农民的意见、建议,初步形成改造全市村级道路的设想。3月2日,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前夕,陈建华到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关于改造全市村级道路的意见和建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炳烈,就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公路交通建设问题上所作的调查研究和工作建议,作了详细的汇报,并提出推进村道建设的动议。陈建华听后动情地说:“解放已经五十年,再也不能让群众饱受行路难的痛苦了,否则无法向五十万人民交待。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于今年启动改造村级公路的工程”。1999年3月,在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又提出9条建村道、改善交通的议案、建议。4月,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改造村级公路的新要求。7月14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用4年时间进行村道硬底化建设,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8月27日,市委常委又召开会议,商讨村道建设问题。在市委领导层形成共识后,把村道建设作为市委决策。8月30日,市委、市政府在市委礼堂召开全市村道建设动员大会。陈建华说,不管山有多高,不管路有多远,不管村有多穷,不管人有多少,百分之百要完成村道建设任务。9月24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我市村级公路建设的通知》(从发[1999]26号),决定用4年时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知》对村级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原则、组织领导、资金筹集及拨付方式、征地拆迁补偿、有效措施和工程质量等作详细部署。同时,成立市村道建设工程指挥部(简称工程指挥部),设办公室、工程招投标组、设计质量监理组、财会组,由43人组成。各镇(场)成立相应机构,共有工作人员98人。市委这一决策,成为全市的中心工作。

二、筹资

按照村村通水泥路的要求,需建设村道总里程为579公里,工程总预算3.1亿元。这对于一个“吃饭型”财政(1999年全市财政收入3.8亿元)的山区县级市来说,建设资金难度很大。

为解决村道建设的资金问题,首先是坚持“民办公助”的原则。措施是:市给予各镇定额补贴;各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补贴金额后,其余所需资金由村负责,镇、村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各方面力量,筹集建设资金,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具体办法是:争取上级政府补助一点、市财政出一点、镇财政出一点、村出一点、村民集资捐资一点、受益单位资助一点、扶贫单位扶一点、外出干部职工捐献一点、热心人士多出一点。

2000年9月,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常务副市长伍亮以及广州市各部委办的主要领导到从化召开市长现场办公会议,对从化的村道硬底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决定给予资金补助。2002年3月,省交通厅的领导带队到从化视察,在听取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造村道的设想后,当即表示赞同和支持,并按山区公路建设的标准给予资金补贴。上级的支持,成为村道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市村道建设动员大会后,工程指挥部协调市有关职能部门为村道建设提供无偿服务:交通部门为村道建设提供免费测量、设计;招投标服务中心免费进行招投标;广电局、电力局、电信局等免费迁移管线;协调有关部门控制地、材价格,以及对村道建设实行零税零费等优惠措施,降低工程造价,减轻农民负担。

镇、村动员大会后,村道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共识,全市上下掀起捐资、筹资改造村道的热潮,不论是村里以耕种为生的村民,还是外出工作的原村民,都乐意捐资,涌现出许许多多为村道建设慷慨解囊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桃园镇密石村一名老党员、老支书,将自己多年来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几百元现金全部送到村委会;龙潭镇宝溪村一位年逾60岁的陈姓孤寡老人,为了村道建设,毅然从仅有的300多元积蓄中,拿出180元送到村委会;一名80岁高龄的市公路局退休工人,得知家乡密石村要建设水泥公路,租乘摩托车带着500元回村捐献;东明镇东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无私地从自己的积蓄中借出5万元现金来垫支工程款;龙潭镇一位70多岁的老人,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黄牛拉到市集上,把卖得的540元全部投进捐款箱;吕田镇鱼洞村的一名出嫁女,得知家乡要修水泥公路,率先捐资2000元,在她的带动下,全村14名出嫁女全部回村捐资共7780元;一位曾在江埔镇鹊塱村务农的广州知青,得知该村搞村道建设,专程从广州赶回来,特地捐1000元,以表示他对“第二故乡”人民的支持和祝福;灌村镇新田村一个体户,主动捐献水泥500吨,折合金额12万元。在村道建设中,还有的村民为腾出施工走廊,忍痛挥泪砍掉果树,拆掉房屋。太平镇钱岗村党支部书记家有15棵树龄20多年的糯米糍荔枝树在村道改造范围,为了村道建设,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些果树砍掉。

全市通过各种渠道(省、广州市的支持和本级财政的补贴除外)共筹得资金4724.99万元。

三、措施

面对如此宏大的工程,市、镇两级党委、政府作出周密部署,由两级工程指挥部组织实施。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1999年10月,工程指挥部制订并建立起各项规定和制度,主要有:《关于进一步明确村级公路起止及补助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化市村级公路改造工程施工企业招投标资质审查暂行办法》、《从化市村道建设工程招投标暂行办法》《从化市村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与质量监控》、《从化市村道工程竣工验收的通知》、《对我市沙石、石粉、石渣价格管理的通知》等。2001年,又制订《从化市村道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暂行办法补充规定》、《从化市村道建设在雨季期间施工的技术处理意见》、《从化市村道建设工程施工注意事项》等。

实施统一指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实行全市统一指挥,工程指挥部负责全市村道建设工程的协调管理、组织实施。采取“十个统一”的做法,即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控、统一质量、统一验收、统一评定,确保村道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着力提高工作效率  工程指挥部制作市村道建设工程项目审批表,对所需立项的村道提供的资料作出统一要求;制作工程招标投标工作流程图,对工程招投标的前期工作,招投标工作,开标、审标、定标工作,中标后的工作等各个环节需要做的事项,都有明确的说明;建立工程施工档案卡;设制市村道建设项目情况统计表,以及呈报广州市拨款的工程项目表等,使村道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  为确保“民心工程”得民心,1999年12月23日,市委书记陈建华强调:“要把工程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村级道路若质量不好,不如不修。”  工程指挥部多次召开工程质量现场会,推进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并严把“三道关”:一是严把立项、招投标关。严格按照指挥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成熟一条,立项一条;已立项的村道,一律实行公开招标,严格资质审查,严禁各级干部承包工程,不搞人情标。二是严把质量管理关。从村道设计的质量源头抓起,建立质量管理市镇村三级负责制。市镇村三级派出专职质监员,从路基、垫层到混凝土路面施工,全过程跟踪监督。三是严把工程验收关。成立工程竣工验收小组,对每一条完工的村道,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并规定一年保质期,预留30%的补助资金在一年期满后经检查合格才给予拨付。

管好用好资金  工程指挥部制订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这就是:成立财务组,专职负责工程补助资金的财会管理及各镇村筹资的监控工作;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专户、专款专用、专人审批、专项监督及资金流向定期公布的“五专”制度,并定期对各镇进行检查审核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工程指挥部拨付村道补助资金,严格实行总指挥“一支笔”的审批拨款制度;对镇村干部以及工程管理人员规定“三不准”,即不准插手工程招投标,不准介绍施工队包揽工程、购买原材料,不准接受施工队的宴请或钱物。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要求补助的里程,严格实行逐级检查,确保数字准确。从而,保证村道建设专款每一分钱都用在村道建设的刀刃上。

上级的关怀和支持  在村道建设过程中,得到省、广州市的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关怀和大力支持。2000年3月22日,广州市副市长张广宁一行,到从化视察公路建设情况,对从化掀起村道建设热潮表示赞赏。2000年4月22日,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前来视察村道建设,并捐赠2000元给桃园镇密石村,支持村道建设。2000年9月22日,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副市长伍亮一行专程到从化现场办公,确定在村道建设、水利建设等方面对从化给予具体支持。2000年12月14日,省人大常务副主任张帼英率省人大视察团以及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和广州市公路局有关人员到从化视察村道建设情况。2001年4月20日,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一行十多人,到从化开展调研和视察,对村道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广州市有关部门、各区对口扶贫单位,对从化的村道建设都给予有力的支持。

村道建设从1998年8月30日开始。经过全市人民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至2001年12月29日,良口镇达溪村道最后一板混凝土合拢,终于提前一年半时间,在全省50个山区县(市)中,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村道总长579公里,路基宽(含路肩)不少于四级(6.5米),混凝土路面宽不少于5米,厚度不少于20厘米。工程实际总投资2.74亿元。至2003年,工程指挥部工程质量监理组对212个标段、总长563.7公里的村道,分别进行验收,其中优质工程16个标段,长51.26公里,优质率7.55%;优良工程个标段,长185.55公里,优良率41.04%;合格工程108个标段,长326.07公里,合格率50.94%;不合格工程1个标段,长0.82公里,不合格率0.47%。

为铭记各界之襄助,褒扬建设者之功绩,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2月,在风云岭上建起石碑1座,由中共广州市委常委、从化市委书记陈建华题写“村道建设碑铭”。

四、变化

村道建成后,给从化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作出新调整。民乐镇在相当长时间里,全镇经济作物只有300亩左右。村道修好后,至2001年底,经济作物种植猛增至4000多亩,变单一种植为多种经营。吕田镇鱼洞村,以前只靠毛竹、红柿等作物,蔬菜种植每户只有几分地,自产自销。2000年12月村道修好后,广州从玉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该村优越的地理条件,办起“公司+农户”模式的无公害化蔬菜生产基地——“从玉菜场鱼洞分场”,种植无工业废水污染、无化肥催长、无农药灭虫的优质蔬菜。2001年底,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10多亩猛增到180多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57%。

修好村道后,由于信息灵通,交通运输方便,村民按照市场的需求,发展适销的作物。199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8.2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7.4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26.55万亩。200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7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9.3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27.32万亩。200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2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19.9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29.05万亩。200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4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1.7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31.58万亩。200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5.16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7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32.24万亩。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4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5.46万亩,水果种植面积41.69万亩。2004年与1999年比较,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24.%,而蔬菜播种面积增加了46.07%,水果种植面积增加了57.03%,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大大提高。

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加  东明镇长流村盛产青梅、甜桔和柿子。长期以来,由于山路难走,产品运不出去。每公斤青梅最高只卖1元,柿子0.6元。2001年,村道修好后,小贩进村收购,每公斤青梅价格2元。一梁姓定居香港的商人协助村民办起青梅加工厂,收购青梅2.5万公斤。吕田镇鱼洞村一罗姓村民,一家6口,只有夫妇两个劳动力,以前种1亩菜田,总担心菜卖不出去,卖给菜贩子,1斤菜比山外便宜四五角钱。现在交通方便,了解市场行情,该种什么,心中有数。到蔬菜收获季节,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收购。2001年,他种的3亩菜及山上种的10亩柿子和李子也卖了好价钱,全年收入近2万元,是2000年的两三倍。龙潭镇宝溪村,过去由于地方偏僻,交通不便,大片土地无人愿意承包,村级经济薄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村级集体收入只有5000元。村道修好后仅一年时间,农民通过种菜就大大增加收入,人均年纯收入增至3200元,村级集体收入增至5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999年2920元,2000年2957元,2001年3100元,2002年3176元。

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  广州市第二公共汽车公司逐步开通至村委的客运专线。至2001年11月,已开通客运专线8条,全市乘座该公司客车的客流量从原日均3000人次上升至6000人次。2003年5月,该公司开始实施“村村通班车”工程。至2004年9月,基本实现这一目标。东明镇长流、乐明等村,农民赶集要步行4-5小时,现在坐车1小时内就到达集市。良口镇赤树村,离圩镇20多公里,过去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各种农产品往往产销不对路。现在,路通了,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家家户户种起反季节蔬菜,供不应求。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增加,大批高档次的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高级音响等进入农家,摩托车已成为农民出门的代步工具和生产工具。2001年,全市摩托车新入户数比2000年增加1万多辆。龙潭镇大岭村,村道修好后,许多农民都建起新楼房,仅2001年,村里就盖起新楼房20多幢。

市委书记陈建华无限感慨地说:没想到农村变化会这么快,没想到农民自我发展的潜力这么大,没想到基层干群关系变得这么融洽。

《人民日报》记者张毅深入从化考察,他高兴地写道:“记者分明感受到从化人工作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鼓舞他们的就是他们所说的‘村道精神’”。2001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他写的通讯《从化的“村道经济学”  》和编辑点评文章《多办得民心的事》。“村道建设,在发达的平原地区看来是平常的事;然而,在偏僻的从化山区,条条村道打通了经济发展的血脉,使那里各种资源聚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化的村道建设及其连锁效应中蕴涵着一个‘村道经济学’”。

(资料来源:《从化市志》)

【关闭页面】

下一篇:《广州从化“十二五”大事记(2011—2014)》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