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太平镇文化古迹揽胜
2020年的清明节刚过,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由省、市著名摄影家、从化区文联及作协代表组成的“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行摄从化”团在太平镇集结完毕,一行人走进太平镇古驿道线上的各个人文景点,用镜头记录古驿道的沧桑,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行摄从化”的第一站主要是拍摄古驿道沿线上的古祠堂、古村落、古渡口等历史人文景观。
我们乘车来到太平镇屈洞村钟公祠前的广场。阳光下,宋防御使钟公祠,庄重肃穆,熠熠生辉,散发着浓浓的古建筑神韵。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造工精细,流淌着北宋建筑气魄。
钟氏祠堂是典型的三进式殿堂建筑,始建于北宋,后分别于明代和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建。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26平方米。尚存三进三间一照壁及两条青云巷。头门建在一高90厘米的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梁架承重,大门上悬“防御使钟公祠”牌匾。
跨过六十多公分高的柏木门槛,钟公祠内部的建筑风格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一进殿堂两边墙壁上挂有八幅历代的楹联,两侧摆满长条木凳、以及蒙尘的陈旧醒狮用具。老师们忙着摆弄手中摄影设备,用镜头寻找艺术焦点。正当其他人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谢墨老师蹲在地上,对着条凳上的两只狮子头不断调整镜头的角度,不急不忙,气定神闲,完全投入在此时此刻的近景拍摄中。
绕过屏风,步入天井,就会看到一座精美的青砖牌楼。牌楼正门上方写有“开宝流芳”四个大字,字框上方镶嵌有 “八仙贺寿图”瓷雕像,牌楼右侧拱门上写有“孝入”、 左侧写有“悌出”。告诫后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跨过牌楼,进入二进堂。二进堂主要由天井、四角翘出的堰角的攒尘顶式乐亭(吹打亭)和中座“著存堂”组成。乐亭前有一道花岗岩栏杆,三级石级,亭内外横梁全部绘有名山名水画。“著存堂”是镬耳山墙屋顶、琉璃瓦桁柱式结构的古式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梁架上的斗拱刻有如意纹饰,具有明代的风格。后墙分别镶嵌有《始祖世系碑记》、《钟氏祠堂碑记》和清康熙年间从化县令萧大成草书的五言祠堂颂歌与跋。
连接三进堂的是一个青砖牌楼,牌楼正门上方写有“钟灵毓秀”四个大字,字框上方镶嵌着一块“龙凤呈祥图”浮雕像。右侧拱门上方写有“舞鹤”,左侧写有“飞鸿”。左右各有琉璃瓦,木梁柱式雕梁画栋的“凸字形”回廊连接后座“永思堂”。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堂上置六柱,前后分别是四根石柱,中间是两根木柱,木柱粗壮浑实。堂内檐梁柱雕花木格上悬挂着“明德斯馨”金边缕图匾,下方两侧矗立大型古式雕花图案窗棂式装饰木架。堂内正方摆放钟轼灵位及钟氏祖宗神位的供奉台,旁边还摆放一个相对小型的潘美灵位奉台。这是钟氏宗亲祭祀钟氏祖宗和钟轼的地方,因钟轼是潘美的女婿,故此也有潘美的灵位。十条木刻对联分挂殿堂左右两面墙壁上,显得庄严典雅,透着浓郁的古文化气息。
午时,我们马不停蹄地赶赴广裕祠。这是一个名扬海外、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的古祠堂,位于太平镇钱岗村内。老师们头上顶着炙热的阳光,个个汗流浃背,踏着碎石路步入村路口,穿过灵坊,迂回于曲折街巷中。用镜头记录着具有五百多年历史沧桑古村落,寻找断壁颓垣中的历史遗迹。尝试通过艺术的张力还原古村落的繁华与衰落;尝试通过对古文化的挖掘整理,让古代文明重现光彩。以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大众,唤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在这里,四个门楼、古巷、更屋、牌坊、书舍、围墙、江城图等,这些沉寂的文物,在老师们的镜头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若穿越时空,携着厚厚的文化气息,向游人诉说古村所经历的辉煌和劫难……
古村落、古祠堂厚重的文化内涵,让这些老师们个个爱不释手,辗转流连于街头巷尾,忘记了时间的流失。一遍遍地细致搜寻,一帧帧地镜头记录。生怕遗漏有价值的古迹文物,不放过古村中任何一处断壁残垣、任何一处长满野花青苔的地方……其中胡黎明大师尤传为佳话,他连续在广裕祠古村落中穿梭往返,整整拍摄了两天,仍然满足不了他。他说,在广裕祠连续拍上两个月也不嫌多。
老师们痴迷于古建筑探究,让我们动容、敬佩。正在是他们专注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让文化古迹重见天日、绽放光彩,才让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知青村”的红色记忆
“行摄从化”一行人顺利完成拍摄太平镇古驿道沿线上屈洞村、钱岗村、颜村和红石村的古祠堂、古村落等人文景观,中午简单吃过饭后,来不及休憩,直奔太平沙溪水库。
当中巴抵达水库坝顶时,正好是中午两点多,烈日当空。老师们走下汽车,拎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冒着炙热的阳光,从随行包中取出相机,纷纷架起长枪短炮,用敏锐的眼光,搜索碧波荡漾、空旷浩淼的湖面。湖中小岛的红土丘、茂林倒影、环抱的群山、远方的山峦、大坝上古驿道定向徒步启动的主会场背景画和大坝底部的水力发电厂房等都是吸引老师摄取艺术灵感的地方。
为了深入沙溪水库腹地探索古驿道,我们兵分两路。一路人马直奔下清幽“知青村”探访,另一路下至谷底搜寻古驿道上“问路石”。
下午两点四十多分钟,搜寻古驿道上“问路石”的工作已经完成。于是,我们这一路人马也开始探访下清幽“知青村”。
小轿车开足马力,盘旋在弯弯曲曲的上山路上。窗外面,果树婆娑。窗玻璃,斑驳陆离。野花、荔枝花的香味,随风送来。清香馥郁,让人倦意全无。汽车爬上一个坡,绕上一个大弯,终到达目的地。
路旁的下清幽“知青村”,在静静地等待客人来访。也像渴望主人们归来。来到它的身边,一起抚摸岁月的沧桑,一起重温那难忘的艰辛日子,一起倾诉那充满激动、迷茫的时光……
我走下车,五座泥砖土瓦房筑成的院落,映入眼帘。墙壁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大海航行靠舵手”、“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等白色遒劲的大字标语,赫然入目。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刹时袭来。思潮开始奔涌漫延,让人感慨唏嘘……
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号召,怀揣着心中的梦想,背着行囊,告别双亲,远离家乡,只身来到广袤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受思想改造。
当我还是孩提的时候,“上山下乡”的热潮就已轰轰烈烈开展,后来近乎疯狂。那时,一大批青年男女随着时代的洪流进驻农村,参加农村农业生产。那时,我随母亲生活在神岗大凹村,目睹那些穿戴新潮、青春活泼的青年男女住进村大队新建的泥砖土瓦房,就是“知青村”。当时我还挺羡慕他们的,并不知道这些房屋的木框窗户狭窄,通风透光都不好,况且屋内地面是夯土而成,非常潮湿,易患上风湿疾病。几年过去,他们当中有的人委曲求全,无奈嫁给当地农民,被“爱”上农村生活;有的人随着“返城大潮”,几经波折,才能和家人团聚;有的人不满命运的捉弄,参加七十年代恢复的高考,自学成才;有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客死异乡,永远留在那片既充满梦想又辛酸的地方。其间个中欢乐、无助,甚至痛苦,惟独这些亲历者才是最清楚、最刻骨铭心的。
“知青村”的五座泥砖土瓦房屋,坐东向西,行与行之间通过土瓦檐板楼连接成院落。大部分的墙壁石灰粉刷完好,只有两座已经剥落、破败,令人惋惜。
“知青村”院落依山而建,土瓦房拾级而上,其中两座坐北向南的房子散落在山坡上,也有几间独立房屋错落其间。个别泥砖房墙体坍塌,土瓦坠落,满目疮痍。房屋完好的门都上了锁,门眉上仍贴着没有褪色的对联横批,残旧的木门上贴有“福”字,以及凉衣竹杆上挂着的衣服,说明一直有附近包种果园的民工在此居住。
沿着上山的公路,绕到院落的背面,百年荔枝树遮荫了院落的大部分房屋。地上铺满浅黄色的花瓣,偶尔还可见到几只蜜蜂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紫色的苜蓿花在绿叶烘托中开得别样的灿烂,举着绿伞的野竽头,还有星星点点的野花为院落增添了不少温馨,粉饰忧愁,也似乎在迎接主人的归来……
此情此景,我的心情阳光了起来。因为我相信,院落的主人们一定会如约结伴而至,一起揭开那段尘封的红色记忆,会在春暖花开的日子……
龟咀古渡的落日余晖
从下清幽“知青村”回到太平镇政府,已经是下午四点多。“行摄从化”老师们从中巴车下来后,顾不上舟车疲劳,马上各自驾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位于神岗木棉村的龟咀渡口。
半个小时后,车队到达木棉村“五岳殿”前广场。广场上一棵百年榕树枝繁叶茂,老干虬枝,旁迤斜出,硕大的树冠遮住一大片空地,辟出一个纳凉休憩的好地方。树枝下悬挂一串串红色小灯笼,平添不少喜庆的气氛。古榕树下,石凳、石桌、石椅、栏栅等一应俱全,十多个老人、儿童在树下聊天、玩耍,其中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围着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聊得正欢。
“五岳殿”正门两侧嵌镶花岗岩石板,上面雕刻有对联,上联为“穆穆威灵光万户”,下联为“绵绵德泽普千家”,墙壁上张贴有今年捐款的善客的名字,门口檐木梁下悬挂着两只左右对称的红灯笼。“五岳殿”台基为坚硬的花岗岩,外观低矮稳重,整体建筑坐西向东,砖、木、石结构搭配得非常紧凑,建筑占地面积130多平方米,是明代风格的两进堂建筑。据勒石碑记载,五岳殿始建时间不祥,明成化六年重建,后多次重新修葺。
进入殿堂,新修葺的梁架、斗栱、出桃等构件朱红漆色闪光发亮,与暗淡黑红色的整体内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殿堂新旧历史的在此碰撞,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修缮过程中的交融……
殿堂内光线昏暗,残缺的壁画、熏黑的梁柱斗栱、梁瓦缝隙中透射出来的一缕缕光线、殿堂墙壁上挂满的牌匾……殿堂内汩汩流淌着浓郁的历史古韵。
从殿堂走出来,绕过“羽善西公祠”古祠堂,穿过几幢小洋楼,进入一条狭窄的小巷。小巷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略显陈旧。巷子右边是一棑青砖土瓦房屋,破旧的木板门尤显高大,宽大的水泥框窗棂栏杆锈迹斑斑,一个门店的门框上方的木栅格上写有繁体字的 “广生”油店,一间门面较宽敞的木栅格上写有“从化商业局神岗商店龟咀门市部”,商铺折叠木门板上竖直写有白色“搞粉处”大字,此巷子曾经是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历经沧桑岁月,铅华冼尽,古街昔日的风姿仍依稀可寻,昔日的人马喧嚣、商贾云集的街埠光景仍令人充满想象。
街巷的尽头是数间砖瓦房屋,门口贴有对联,门上贴有门神,地面上满布红色鞭炮纸屑,房屋旁边堆放一堵高高的木柴墙。踏过长满苔癣的砖块路,进入一个树林,在这里百年的荔枝树、乌榄树遮天蔽日,脚下泥路上堆满一层厚厚的落叶,有些湿滑。
走过一段茂密的树林,眼前突然一亮,一道弯月形的宽阔河面映入眼帘,阵阵清凉的河风迎面扑来,眼前的景象,让我意识到龟咀渡口遗迹已经在面前。
一条两米多宽的花岗岩石板铺砌的石板路延伸入河道中,石板路已经破损不堪,有的石块已经断裂,有的已经坠落河中。石板路的左侧临近河水,一部分被肥嫩的水草遮盖。路的右侧是红砂岩上水泥浆批荡结实的挡土墙,挡土墙上方是一块面积并不大的空地,空地上建有一间精巧的天妃庙堂,为船民拜祭河神之用。庙堂内香火不绝,门口贴有对联“龙脉真成千载旺,龟山结作万年昌”。
史载龟咀古渡口约有500平方米左右,前尖后阔,状如龟嘴。龟咀渡口(又称螺冈古渡)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期古渡一度十分繁荣。当我们沿着古渡口岸边搜寻,拨开杂草、荆棘,临水岸边仍然发现用花岗岩砌筑的挡土石坝,离水面近一米多的石板柱上仍发现探向河面的石墩、石柱。
为了拍摄龟咀古渡的全貌,廖宁老师动用了他的看家之宝。只见他熟练地遥控无人机升上天空,摇晃遥控杆,转动无人机上的摄像机,龟咀古渡的全景一览无遗。任意选取角度,就可以拍摄下令自己满意的画面。
时至五点多,霞光万道,映红了天边。流溪河,翠竹摇曳,波光潋滟。远处一艘小船上的年轻人正在弯腰收网,霞光拉长的身影,在层层涟漪中浮动。漂荡的水浮莲,竹林的倒影,构成一幅流溪河夕阳下唯美的画卷。
一个婆婆手提塑胶桶,惊奇地打量着正在忙于拍摄的老师们。她缓缓沿着古渡石板路而下,弯腰躬身取水。此情此景,马上触发老师们的创作灵感。他们端着相机,校准角度,正当婆婆用桶瓢水的一瞬间,按下了快门。这一刹那间,将鲜活的人物在沧桑古渡中浮现的身影定格成一幅古渡口落日余晖图。破落的古渡、残缺的花岗岩石板、落日下的霞光、额头皱纹满布的老妇人、步履蹒跚的神态,一起被抓进相机,成为永恒的艺术记忆。
龟咀古渡在落日余晖中散发出岁月沧桑的神韵,像古曲今唱的演绎,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每天,龟咀古渡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昔日的沧桑与繁华,也在余晖晚霞中展示它的丰韵。
桃源及灌村古道掠影
参观完吕田东坑古道,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动身前往温泉镇桃园墟的古道驿站。
古驿站位于通往桃园墟的林荫大道边上,非常容易找寻。当我们爬上长满杂草的山岗时,发现“桃园站”古驿站的前廊已经坍塌,只剩下进出门楼的两堵山墙。门楼用青砖石灰砌筑,横梁是花岗岩石柱,门楼上方顶部筑成三角形墙体,嵌有一颗五角星。门楼石柱横梁与三角形顶部之间是一堵拱形边框的长方形青砖墙,墙上镶嵌一块刻有浮雕字体的石板,北向门楼石板上的字和门楼两边的对联都已经模糊不清了,南向的门楼石板上刻有“桃园站”三个大字,清晰刚劲。
古驿站的后院是三间砖瓦木梁房屋,均已经坍塌殆尽,断垣残瓦,杂草丛生,疮痍满目。
古驿站四周长有紫荆树、翠竹、藤萝,遮天蔽日。午后,斜阳打在门楼旁的紫荆树上,通透清亮。树影的映衬下,门楼越发挺拔坚毅。光影中展示出它婀娜多姿的魅力,竟然抹去悲凉……
汽车再次启动,转入前往灌村的曲折多弯的路上。在新田村村委大楼前,苏村长等人热情地把我们迎了进去,向我们介绍新田村溉洞古道情况。
人员集结好以后,车队在苏村长的带领下,穿过长长的村道,来到高围社的一处荒山旁。我们沿着水泥灌渠边的山路走向古驿道的遗址。
由于修筑水利灌溉工程,开荒种田,使得古驿道被毁坏泰半,只有最荒凉的山麓路段才保持了原始的古驿道模样。
山路两旁杂草丛生,树木茂密,腐叶覆盖山路。我们横过果园,沿着山麓边的泥路行走。路越走,越难行走。
经过一段时间跋涉,我们终于在上坡的山路上,发现道路的中间铺砌有褐红色石块。石块约有二米宽,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凹凸不平,有的已经深深陷入泥土中,有的石块则较为完整,但都被古代步履打磨得光洁锃亮,其中一段路面已被车轮碾压出一道深深的痕迹。
岁月的印记,历史的磨砺,已经被深深地烙在这条石块铺砌的路的泥土中。
古驿道两旁的杂草、灌木丛林越来越浓密。从东往西走,左侧是溪流,有的地方是万丈深渊;右侧是荒山野岭,两旁古树蔽荫,灌木、野草丛生,形成一堵天然的绿色屏障走廊。人行走在其中,不易被外面发现。脚下落叶厚积,头顶枝蔓蔽日,恍若走在历史的隧道中。
古道上有个地势险恶的地方,左边临溪流,岸边泥土出现塌陷,一棵古树的根大部分悬空山涯边;右边是山坡,形成一个只有一米左右的狭窄隘口。相传古代有一位官人路经此处时,所骑的马匹不慎坠落深涧之中。因此处险要,故有“跌死马”之称。
从苏村长口中得知,此驿道始建于元朝末年,清初重修,全长约四公里,宽二米,东至灌村新田村,西经江埔凤院村至街口,部分路段用褐红色石块及黄蜡石铺砌,其余路段为黄土路。
走过险要路段,古道以黄土路居多。在一段较为开阳的地方,右边建有一座庙堂。庙堂较为现代简朴,修建不久的水泥台阶上铺满苦楝树的紫白色花瓣,庙堂顶部修建有翘起的檐角,虽然没有雕梁画栋,但干净整齐,香火旺盛,是当地村民奉神祈福的地方。
走过两公里左右的艰难路段,我们终于见到了古道上的驿站。绿荫蔽顶的驿站,荒草颓垣,残破不堪。驿站主体建筑由青砖砌建的半圆形拱门走廊及两间土砖泥瓦房组成。左右两间房屋的墙壁梁柱下方均嵌有壁画。右侧房屋内主墙的壁画上嵌镶“远安亭”三个大字,其中右边墙壁上写有黑色标语:“团结起来,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房屋内修建有绕行一周的水泥石櫈依然完好。左边房屋内主墙的壁画上嵌镶有广九铁路火车翻山越岭的壁画,壁画下方写有黑色标语:“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发展互助合作,逐步消灭富农分子”、“坚决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红色年代标语写满墙壁。左边房屋梁瓦比右边房屋完好,右边房屋主墙上梁柱土瓦大部分已经脱落。断瓦颓垣,让人产生萧瑟寥落的心情。
同行中陈昆仑老师建议,要尽快清理古驿站周围的杂草灌木,将屋顶梁柱土瓦散落的地方用防雨的塑料布遮盖,防止雨水对古屋及壁画的侵蚀,并迅速争取专项资金修缮抢救古驿道遗迹……
这时,倾斜的太阳光线从屋顶上土瓦的缝隙中照谢进来,照在墙壁上,照在泥地上,一缕缕烟霞在梁木土瓦间缭绕,房间里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也照在来访问者沉重的面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