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民俗

点击数:2163      字体:[增加    减少]

▶ 春节

从化人称春节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称入年架。家家户户碾米磨面,蒸笼糍、炸油角、煎糖环等,同时洗物、洒扫、打灶,收拾一新。农历二十四日为小年,这天祭灶神。除夕,各家各户贴春联、吃团圆饭、接灶君爷、守岁。

农历正月初一,零时起,燃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福。早晨五更起床,全家拜祭祖宗、神庙后,晚辈给长辈叩首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兄弟叔侄相跟到同族或街坊长辈作揖相拜。拜年后,按规矩食年果糍粑之类斋品食物。

正月初二为开年日。各家各户到祖祠神坛社庙焚香拜年,祈求神灵保佑新年安康,吉星拱照。

 正月初三为“送穷日”,大年初一和年初二忌扫地,到年初三日扫地,俗称“扫穷”,意即“送穷”。

正月初四,妇女走娘家,女婿拜丈人。做丈夫的一般当天即回家,妻子则大多到年初十才回;新婚夫妇也在这天“回门”。

正月初七为“人日”,是过年期间的小高潮。女娲创世界,初一至初六分别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初七才造出人,这一天是人的生日。汉朝就开始有人日节,历史悠久。是日大贴“出入平安”、燃放爆竹、全家再聚庆贺。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日,买肉、劏鸡、杀鸭,吃汤圆,并庆贺春节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张灯结彩,热闹异常。掷彩门、筑灯棚、舞狮、演戏、竞放烟花和爆竹等。加上伴有上灯习俗,使元宵的气氛格外高涨,人们尽兴尽欢,甚至通宵达旦。

▶ 掷彩门 

掷彩门”是从化富有特色的民间喜庆活动,从明清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元宵前后,从化各处乡村皆举行掷彩门活动。程序有:拜祭祖祠、亲朋聚餐、升彩门花篮、掷彩门、放土炮五部分。原来掷彩门的数量一般与这一年村里添丁(生男孩个数)的户数大致相当。如今彩门的数量逐步固定为12个,寓意全年富足。土炮固定为三个炮头,寓意生生猛猛。活动时间从早上10时开始到晚上10时结束。

2013年8月,掷彩门被广东省文化厅列入第五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添丁上灯

从化添丁上灯习俗始于明末清初,古代生男孩称为“添丁”,从化话“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正月中旬,从化有上灯的习俗。添丁上灯习俗的仪式十分隆重,上灯仪式有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

2013年5月,添丁上灯习俗被评为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民俗类保护名录项目。

▶ 从化水族舞

水族舞是从化区温泉镇龙桥村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集会组队表演。 水族舞表演首先是“走四门”,然后按四个乐章进行,一是“鱼游春水”,寓意着风调雨顺,娱乐升平;二是“鱼虾嬉戏”,寓意着团结和睦,欢乐祥和;三是“鱼跃龙门”,寓意着财源滚滚,旺村旺民;四是“鱼乐升平”,寓意着村民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2009年,从化水族舞被评为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保护名录项目,也被列为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区一品”重点项目进行保护与传承。

▶ 从化麒麟舞

麒麟舞在从化区城郊街流传最广。舞麒麟首先要拜祖先和师傅神位,路过村庄、社、庙和桥梁等要敲响锣鼓钹、敬礼,到达目的地村庄后,再拜当地祖先,祠堂、社、庙和桥梁等。舞麒麟共18段,先走园台,踢四门,入山寻青,抢青送青等。然后武术表演,分为车铜锤、猜横马、花拳,接着舞双头棍、大关刀、大钯、长龙和藤牌、舞双刀以及长棍。

2011年6月,从化麒麟舞被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列入第三批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来源:从化兰台)

【关闭页面】

上一篇:客家上灯风俗:添一员新丁升一盏灯笼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