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古地名“杨溪洞”之初探

点击数:293      字体:[增加    减少]

从化境内,有超过20个地名都带有一个“洞”字。例如罗洞、锦洞、溉洞、韶洞、桃源洞、屈洞、丰洞、陈禾洞、秋枫洞、三百洞等。唯独“杨溪洞”,不仅载入了古代的从化县志和民间族谱,还载入了明朝的文学史和岭南文化史,这在从化是罕见的。但它却在最近三百年来鲜有被记载,逐渐成了从化地名文化之中的未解之谜。

直到2023年8月初,在采编《麻村凤院外公田传说》一文过程中,我重新翻阅从化凤院村的老族谱,再次读到该村欧阳氏五世祖欧阳汉卿的内容:“汉卿,字复亨,梦雷子,……配谭氏十六安人……合葬韶洞羊溪口水亭山艮向之原。”我才惊喜地发现,原来从化古地名“杨(羊)溪洞”就在韶洞的水亭山!

只要在韶洞一带找到水亭山,就能找到杨溪洞!而要找到水亭山,只需要请教凤院村的热心老人即可。因为他们的五世祖,就葬在“韶洞杨溪口水亭山”!

于是,我马上请教年近九旬的凤院族谱专家欧阳钿老先生。老人一听也来了兴趣,他告诉我,可以去温泉镇石坑村张屋队,就能找到“水亭山”,他们祭祖的时候称之为“水腾山”。反正不管是“亭”还是“腾”,在从化方言(从化话)里面是同一个音。

就这样,在欧阳钿老先生的指点之下,我前往石坑村张屋,偶遇了张金容等村民,并在金容叔的牵线之下,找到了最熟悉“水亭山”地形的张伯生大哥作向导。由伯生大哥带我上山,去寻找传说中的“杨溪洞”。

这一天是2023年8月19日,从化古地名“杨溪洞”之谜”终于被破解出来。上午十时许,伯生大哥开始领我上山。伯生大哥是1981年的,从小就在村后这水亭山“摸爬滚打”,还在山上种有荔枝果园。他身材结实健壮,还拿了一把开山刀。有他在前面开路,我就放心多了。在他的带路之下,不到半个小时我就爬上了目的地——“杨溪洞”。

只见山顶之上,怪石嶙峋,大小不一,姿态各异。各种巨石,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险象环生。抬头见有两块巨石高达数丈,宽和长又达数丈,在高空中旁逸斜出,如泰山压顶,让人望而生畏。而它们竟然恰好正对着海拔近880米的广州名山——大尖山!它们与大尖山相距约4500米,在高空之中遥相呼应,堪称玄妙!伯生大哥笑着说:“两块巨石封顶在上,就像天花板一样,所以我们村民都把这里叫做石厅仔,因为构造就像客厅一样。”

“石厅”构造固然让人称奇,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两块凌空飞渡的巨石之上,居然还有一株榕树从石缝中高高跃起,遗世独立,而又垂下数十条根须(气根)和青藤,像是皇冠上的流苏一样。凌空的树干树枝和这些长长的根须,让我想起了杜牧《阿房宫赋》里那一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再看那地面之上,不同的巨石自然堆砌,高低错落,“形散神聚”,又天然地形成了石缝、石壁和石洞。那榕树的树根和各种攀缘植物、各种藤蔓,就像壁虎一样,在这些石缝、石壁、石洞之间任意游走,肆意舒展。

这一幕幕,竟跟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编修的《从化县志》原文描述的“杨溪洞” 几乎完全吻合:“又东出而为水亭山,有杨溪洞,洞据山巅,有石长数十丈,如船下覆,洞穴有藤生焉,其液如注,食之可以止渴,又名水藤山。”——洞果然是在山巅!而且那巨石果然就像一艘船翻转覆盖着似的!洞穴中,果然长满了各种藤!果然,古人诚不欺我也。

至此,我终于确信,我来到了从化著名的古地名“杨溪洞”。我真的来到了传说中的“杨溪洞” ,来到了黎民表、欧大任等明代岭南名家诗词之中的“杨溪洞”!

这里是从化韶洞,是黎贯这个进士家族的故乡,黎民表三兄弟都曾为故乡这个“杨溪洞”深情赋诗。黎民表(1515~1581)著有《杨溪洞四时歌》《从化山水六咏·其六·杨溪洞》,其弟著有《杨溪洞》,均完整地流传至今。他们写这杨溪洞“远岫横丹穴,危梯倚玉虚”“藤死风外落,樨叶雨中疏”,还说这杨溪洞“四序回环验落花,岩扉苔径足烟霞”,可见数百年前的杨溪洞,是多么的风光无限,多么的“别有洞天”!

而黎民表的“死党”——顺德大儒家欧大任(1516~1595),在应邀作客从化韶洞的时候,也忍不住写下《从化山水十首·其四·杨溪洞》:“明都唐宅在,扬越舜巡馀。洞里千寻石,应藏太史书。”我想,历朝历代为从化山水题诗的名人很多,这位明代顺德“大佬”之一的欧大任,可算得上是第一批、甚至是第一位了。

遗憾的是,这个曾得到黎民表、欧大任等岭南名士题诗盛赞的“杨溪洞”,却在雍正八年(1730)载入《从化县志》之后,忽然沉寂起来,很少被人记载。近三百年来,甚至很少人知道它身在何处,或者去考究它身在何方。

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文化,如今行走其间依然令人遐想无限。从化杨溪洞,从此不只是个传说矣。

附:从化杨溪洞照片

(朱浩彬)

【关闭页面】

上一篇:山歌悠绕凤二村

广东文史网 广州文史网 广东党史网 中国传统村落网 从化区图书馆